【基层话民生】歙县民生实事主题征文优秀作品选:民生工程暖人心,细微之处见真情

作者:丰乐小学504班 梅晶晶 发布时间:2025-11-15 22:01 信息来源:歙县发改委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歙县,民生工程从来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落在百姓身边的一件件实事。它可能是教室里一盏柔和的护眼灯,是社区里一组崭新的健身器材,是家门口一趟便捷的公交,更可能是老旧小区里崭新的楼道、平整的路面与方便的充电桩——每一项都像冬日里的暖阳,悄悄焐热了40万歙县人的生活。

校园里的变化,藏着民生工程最贴心的考量。从前表哥读书时,教室里的灯又暗又晃眼,他才二年级就因为看不清黑板、写作业眼睛酸涩,早早戴上了近视眼镜。直到去年,歙县把“校园照明升级”纳入民生工程,专门拨款为全县中小学更换护眼灯。如今表哥再放学回家,总说看书时眼睛不酸了,课间还会和同学凑在灯下一起看漫画,柔和的光落在书页上,连漫画里的角色都显得更生动。这一盏盏灯,照亮的不只是课桌,更是孩子们的求学路与课间时光。

而老旧小区的改造,更让邻里街坊们笑开了颜。我家所在的小区建成快二十年了,以前墙面满是斑驳的污渍,下雨时楼顶还会漏水,外婆总说“一到梅雨季,家里墙角就发霉”。楼道里的路灯坏了大半,晚上上下楼得摸黑走,老人小孩都不方便;小区路面坑坑洼洼,推着婴儿车出门总怕颠着孩子。最让爸妈头疼的是,家里买了电动车后,充电成了大难题,只能从楼上扯根电线往下吊,又危险又不方便。

去年,“老旧小区提升改造”被列入民生工程,施工队很快进了小区:先给楼顶加了防水层,重新粉刷外墙,米白色的墙面配着浅灰色的窗框,整个小区一下子亮堂起来;楼道里的旧路灯换成感应灯,脚刚踏上台阶就“啪”地亮起,外婆晚上倒垃圾再也不用攥着手电筒;坑洼的路面铺成平整的沥青路,邻居家的小朋友骑着平衡车,能从小区这头顺畅滑到那头。

最贴心的是小区角落装的那排智能充电桩。每天傍晚,总能看到叔叔阿姨们推着电动车来充电,扫码、插枪、确认,几步操作下来就能安心离开。有次我路过,正好碰到张叔叔和李阿姨在充电桩旁聊天,张叔叔笑着说:“以前扯线充电,天天担心刮风下雨,现在有了这充电桩,踏实多了!”李阿姨也点头:“可不是嘛,晚上来取车时,看着这亮堂堂的充电桩,心里都暖和。”现在爸妈再也不用为充电犯愁,晚上散步时看到充电桩旁整齐停放的电动车,总说“这民生工程真是想我们所想”。

 走出小区,民生工程的暖意随处可见。家附近的社区广场,以前只有一块空场地,老人们想锻炼只能在路边散步。今年初,民生工程专项资金到位,广场上很快装起了漫步机、扭腰器,还有适合小朋友的秋千。每天傍晚,这里都特别热闹:爷爷跟着邻居在漫步机上锻炼,脚一抬一落间还聊着家常;奶奶和阿姨们围着扭腰器,边扭边分享着刚买的蔬菜;小弟弟小妹妹们在秋千旁排着队,荡到最高处时,笑声能飘出好远。不仅如此,小区门口还新开通了便民公交,以前妈妈去菜市场要走二十多分钟,现在坐两站路就到,拎着菜篮子回来时,总念叨“这民生工程真是帮了大忙”。

2025年,歙县的30项民生工程,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都办在了百姓的心坎上。从孩子教室里灯下的漫画、小区里充电桩旁的闲聊,到老人广场上的笑声、诊室里的安心——每一项都贴着“民生”的标签,藏着“为民”的温度。这就是歙县的民生工程,用一件件小事、一个个鲜活的画面,拼凑出了大家安稳幸福的生活,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幸福,就是身边这些触手可及的温暖。 

指导老师:程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