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话民生】歙县北岸镇:“老有所学”+“非遗”争创活动缤纷多彩
在推进“老有所学”民生实事行动的进程中,北岸镇创新地将老年教育与非遗传承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实事惠民生,特色润民心”的发展道路,不仅让地方非遗在老年群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且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色彩。下面,为您介绍北岸镇在探索“老有所学”+“非遗”工作中的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介绍
北岸镇现有镇级老年学校1所,现有学员81人,村级老年学校11所,学员注册1700余人,已实现镇村两级老年学校全覆盖。北岸镇文化资源丰富,现有瞻淇鱼灯、北岸布龙、白杨草龙、呈村降蛤蜊舞等特色非遗。镇村两级老年学校按照配齐教职人员、配套教学设施、配备办学资金,将非遗文化和“老有所学”民生实事相结合,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生活,激发非遗文化活力,打造一座没有围墙的老年大学。
二、典型案例
(一)瞻淇鱼灯:点亮非遗传承的新光
瞻淇鱼灯拥有800余年历史,作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早已融入村民的生活。近年来,瞻淇鱼灯火爆“出圈”,背后离不开北岸镇瞻淇村老年学校学员的努力。
在瞻淇村鱼灯工坊,以汪观海为代表的“银发匠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汪观海不仅是县级非遗传承人,更是老年学校的教务主任和“银龄教师”。他将鱼灯扎制工序细化,以“传帮带”的形式,手把手向学员传授技艺。工坊内,老人们分工协作,有的制作鱼灯骨架,有的蒙裱绸布,有的绘制鳞片,忙得不亦乐乎 。
通过在老年学校开设鱼灯制作和舞鱼灯技艺课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到鱼灯传承中来。他们或是成为鱼灯制作的行家里手,或是活跃在舞鱼灯的表演现场。2025年春节期间,鱼灯工坊制作的800条鱼灯售罄,还接待了2000余人次的研学游、亲子游活动,充分展示了老年学员在非遗传承方面的成果。如今,鱼灯工坊不仅是老年学校的“第二课堂”,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二)白杨村草龙和独轮车:推出乡村振兴新天地
白杨村老年学校为满足学员对非遗传承的需求,开设了草龙制作课程。每到中秋节前夕,老年学校的老师就会组织老人们开展草龙制作教学,传授扎制技巧。
老人们积极参与,每天到老年学校报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草龙的扎制。在中秋节当天,他们舞着亲手制作的草龙,为群众献上一场精彩的民俗文化演出。这一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草龙这一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独轮车作为徽州地区的传统运输工具,白杨村老年学校的学员们结合“体育村”特色,将独轮车竞技和乒乓球运动等融入课程,并搬到白杨村“丰收节”活动现场,推出“独轮车推物障碍接力赛”环节,让游客们近距离感受到徽州传统运输工具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是非遗传承与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成功实践,更为白杨村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白杨村“丰收节”活动已连续举办三届,成为白杨村展现乡村振兴成果、弘扬农耕文化、助力产业兴旺的闪亮名片。
(三)五渡村聆听红色回响,开启银龄新篇
五渡村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方璧、方志农、方文富等革命烈士。五渡村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老年学校建设,探索出红色文化与老有所学相结合的特色路径。
村老年学校学员方亚光凭借专业特长,深入挖掘整理方璧烈士的事迹,并推动方璧故宅建成开馆。如今,这里不仅是歙县热门的红色教育“打卡地”,更成为老年学员学习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此外,五渡村搜集整理烈士史料、红色家书、革命历史照片等,建立红色文化档案库,积极参与村志编撰为乡村文化振兴和传承留下珍贵遗产。五渡村以红色文化为核心,打造系列红色课程。结合“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老年学员寻访革命先辈的红色足迹,参观方璧故宅、红色大讲堂、五渡村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让学员在实地参观中感受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历史,增强学习体验。五渡村鼓励老年学员参与红色文化传播,发挥“传帮带”作用。部分老年学员担任方璧故宅义务讲解员,向游客宣传烈士事迹,年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五渡村借助重要时间节点,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在方璧牺牲纪念日,组织党员干部及村民群众在方璧故宅举行纪念活动,通过默哀、敬献花篮等仪式,缅怀先烈,激发老年学员对红色文化的学习热情。端午节期间,开展红色文化与传统节日相结合的活动,如举办红色知识问答、包粽子比赛等,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
歙县北岸镇通过将“老有所学”与非遗传承相结合,让老年人在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也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歙县北岸镇将继续探索创新,拓展非遗课程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老年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