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念好“山字经”,谱写“徽风皖韵”新篇章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歙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两山”转化理念为统揽,立足自身“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实际,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念好“山字经”,助推高质量发展,谱写“徽风皖韵”新篇章。
(蜈蚣岭高山梯田)
涵养山生态。防治水土流失。新安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以来,歙县累计完成新造林11.8万亩、长防林封山育林5.3万亩、森林抚育89万亩、退化林修复15.2万亩。新安江沿线5.4万亩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先后实施茶园“坡改梯”3000余亩。完成璜田、对河、周家村、井潭四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0平方公里。加大管护力度。选优配齐林长381人、护林员482人,2023年来共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81起,罚款110.6万余元,实现低效松林皆伐改造1164.4亩,媒介昆虫防治4万亩次,清除病(枯、濒)死松树19.72万株,完成死亡松树常态化除治15万余株。
(石门乡竹岭村)
壮大山经济。加强项目赋能。围绕山核桃、油茶、香榧及竹产业,依托黄山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黄山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完成木本油料新造林5890.55亩、低产低效林改造9650亩,开展竹林抚育5916亩。创新补偿机制。2021年,歙县进行全省首次线上林业碳汇交易,截至目前,歙县共进行3次林业(竹林)碳汇交易,成交1153.28吨,交易金额5.58万元,为“青山”变为“金山”、让“碳库”变为“钱库”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及示范带动作用。2024年1月,黄山市首个村级公益诉讼碳汇补偿生态修复基地在石门乡竹岭村成立。提升“山产”收益。聚焦猪、鱼、茶、菊、果五大重点产业,设置专项激励资金2000万元,推动农业全产业链生产方式转变和扩大再生产。2023年,歙县三潭枇杷产量达8000吨以上,一产产值约1.5亿元;柑橘产量1.1万吨,一产产值约3000万元;菊花产量5200吨,一产产值7.5亿元;茶叶产量1.7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70亿元。
(三潭枇杷)
推动山融合。山与村融合。截至目前,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用于潭渡村、棠樾村、南屏村、问政村、石潭村、瞻淇村、坡山村、卖花渔村共计8个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以“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大力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打造出“石潭油菜花”“坡山云海”“问政竹文化馆”等一批文旅新打卡点。山与水融合。入选全国首批、安徽省唯一的“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县,以九砂村、漳潭村、绵潭村等新安江沿江村落为重点,不断丰富沿江旅游业态。今年以来,相继开展“5·20三潭枇杷节”、“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越江向湖·桨板赛”等活动,不断提升旅游美誉度和影响力。今年以来,新安江山水画廊接待游客13.82万人次,旅游收入1178万元。其中,5月2日,新安江山水画廊单日接待游客量超6000人次,超过2023年同期20%。
(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越江向湖·桨板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