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以及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关于民生保障重要论述
习近平: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
本报合肥8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八月的江淮大地,烈日炎炎。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在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陪同下,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防汛救灾一线人员,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
21日上午,习近平听取了安徽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安徽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希望安徽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更大力量。
习近平强调,当前,防汛救灾任务仍很艰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支持受灾企业复工复产。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精准扶贫,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习近平指出,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贫困地区走向全面振兴。要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习近平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洪抢险斗争再次表明,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践行党的宗旨,树牢群众观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2日 第 01 版部分内容)
习近平: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本报合肥8月22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习近平指出,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省一市要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实好党中央出台的各项政策,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上走在全国前列。要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引导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释放有效投资需求。
第二,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要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要坚决防止借机炒作房地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有关部门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均衡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第五,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要继续做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治理。要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要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务求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第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三省一市要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利用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要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同时,要在补齐城乡基层治理短板、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3日 第 01 版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