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深渡镇:污水治理攻坚 筑牢新安江生态屏障

作者:汪沁雪、胡晶晶 发布时间:2025-10-20 09:50 信息来源:歙县深渡镇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秋日的清晨,歙县深渡镇定潭村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熟练地铺设污水管道,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具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项目建成后,定潭片区将新增3座污水处理终端,覆盖200多户居民。”深渡镇副镇长姚骏琪介绍,深渡镇的沿江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毁重建项目,总投资660万,该项目主要覆盖定潭中心村、淮源村棉溪片和深渡社区凤池片三个片区。项目涉及污水主管网及接户管网敷设总长约19000多米,相当于近20公里的长度,截至目前各片区正在全速、有序推进。

水毁重建:二十公里管网铺设攻坚战

基于不同片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污水特征等基础条件的差异性,其污水处理终端也采用的是差异化的设计方案。在定潭站点,采用多户联建资源化利用的模式集中建设3个污水终端,部分区域无法进行联建的将采用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敷设管网约13000多米,接户200多户;在淮源村棉溪片将以联建的模式建设10吨/天终端1个,敷设管网约2700多米,预计接户约70多户;而凤池片因为地势及水位等原因将全部采用分散式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建设约10多个分散式终端,敷设管网约3900多米,接约80余户。该项目计划工期130天,由安徽达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预计年底将全面完工。

生态特区:新安江的绿色守护

深渡镇位于新安江畔,是皖浙两省新安江保护建设试点县之一,肩负着保护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使命。为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深渡镇始终紧紧围绕“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聚焦新安江108米水位线以下土地退耕还湿、新安江退捕工作、林相改造提升、村居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水面打捞、污染源头管控治理等方面把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需求转化为具体精准的措施清单,创建百里画廊第一生态“特区”。

民生改善: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

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直接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过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房前屋后,夏天气味难闻,现在管网铺到了家门口,生活环境清爽多了。”凤池组的一位村民满意地说。深渡镇副镇长姚骏琪介绍,为更好地保护新安江,深渡镇已从单纯的水质保护转向水生态系统修复,从单一污水治理转向山水林湖草全域综合治理。

目前,深渡镇已建成设计污水处理能力200吨/日的镇级污水处理厂,并实施了沿江沿河村居污水收集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等项目,使得镇区5000多常住人口和3000多过境游客产生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长效机制:打造深渡模式

深渡镇在污水治理领域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其创新实践已初见成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深渡模式”。一是通过采用PPP合作模式,实现镇区污水处理厂全域管护运营;同时以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国企合作,协同推进已建成沿江村居污水处理终端运营管理,为长效治理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同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程,累计完成三格式化粪池改造提升约2000余个,以夯实硬件基础深化源头改造,有效提升污水源头预处理能力;三是与中环洁公司深度对接,顺利完成83名原有保洁员的平移交接工作,发放垃圾桶7000余只,更新更换果皮箱及垃圾桶170余只,以稳定保洁队伍强化运维保障,确保设施配备充足、更新及时;四是创新组建生态环境保护、农村环境整治、山水画廊旅游3支百人志愿服务队伍,以群众力量构建共治格局,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长效机制。

行走在今日的深渡镇,开挖的污水管道沟壑正在被一寸寸填平,绿色底蕴愈加浓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潭、淮源棉溪片及凤池片300余户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将全部通过崭新管网完成收集、处理,步入规范化的轨道。汩汩清流,既是构建新安江的生态保障的坚实成果,更是提升深渡镇人居环境、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也进一步有力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