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赈济促增收 以工代赈强基础

——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项目正式开工

作者:陈腾 发布时间:2025-07-15 09:15 信息来源:歙县岔口镇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国家以工代赈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激发出发展新动能。近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以工代赈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以工代赈这一富有时代厚度和制度张力的政策机制,在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中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嵌入和实践。

该项目纳入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系国家发展改革委重点支持的以工代赈示范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40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05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0万元。建设内容涵盖农村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护坡挡墙修复、河道护岸整治、公共停车场与健身广场建设,以及村庄节点环境综合提升等多个方面。工程体系完备、功能复合联动、衔接紧凑有序,既立足当下民生急需,又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

项目开工仪式于7月14日上午在歙县岔口镇大坑源村举行。县发展改革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岔口镇党政班子成员及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群众代表等齐聚现场,共同见证项目启动的庄严时刻。

仪式现场秩序井然、气氛热烈,这既是一次政策落地的集中展示,也是一次凝聚共识的精神动员。县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项目的谋划实施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牢牢把握“以工促建、以工促赈、以工育人”的核心定位,确保政策实效真正抵达基层“神经末梢”。岔口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将以最强决心、最实举措、最高标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担当实干回应群众期待,推动政策落地见效。

一、赈在精准,以“工”撬动“兴”的支点

以工代赈,赈的是民生冷暖,代的是发展责任,兴的是产业根基,立的是治理之本。作为一项具有制度连续性与实践创新力的政策工具,以工代赈不仅在脱贫攻坚时期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更在乡村振兴新阶段,成为引导资金精准投向、推动群众参与建设、增强基层治理韧性的关键机制。

本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群众参与、劳务优先、按劳计酬”的原则,目前已吸纳本地劳动力9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和低收入群体为用工主体,实现了项目建设与就业帮扶的高度融合。通过实质性岗位参与,有效提升了政策的可及性和群众的获得感,真正把项目红利变为民生实利。

二、建在当下,以“质”夯实“治”的根基

岔口镇始终坚持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实施、高效率推进,将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优化村庄环境、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针对项目点多面广、时序紧凑等实际,镇党委政府组建专班,细化任务台账,压实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全过程管理、全周期监督机制,确保项目规范有序推进、政策执行不打折扣。

在项目启动当日,镇项目办组织监理单位对施工人员开展安全培训,培训紧扣项目实施中的安全生产核心要求,强化参训人员安全意识与防护技能,切实将安全生产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严守资金使用红线,镇纪委将聚焦物资采购、工程质量、用工报酬发放等事项,开展全程监督,做到“项目推进到哪里,监管就覆盖到哪里”,真正把以工代赈项目建成“账目清、制度严、群众赞”的阳光工程、放心工程、标杆工程。

三、着眼长远,以“代”推动“能”的跃升

与以往单一建设型项目不同,大坑源村本次以工代赈工程不仅注重基础设施改善,更注重村庄功能重塑与公共空间有机提升。道路硬化项目打通了制约群众出行的关键节点,排水系统完善解决了易涝隐患,生态护岸建设优化了人居环境承载力,健身广场、停车场与节点景观同步实施,实现了村庄空间从“物理整治”向“品质塑造”的跃升。

更为关键的是,项目通过制度化安排,实现“建设即培训、施工即增能”,提升了农村劳动力技能素养与组织化程度,推动脱贫户从“被扶持者”向“建设者”“参与者”转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注入内生动力。

四、落脚民生,以“实”回应“心”的期盼

一条道路,一段挡墙,一个广场,折射的是民生温度,映照的是治理效能。大坑源村以工代赈项目的启动,是中央政策温度向基层末梢延伸的生动注脚,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村庄层面的具体呈现。

在深化实践过程中,岔口镇将持续压实属地责任,强化资金监管,完善台账资料,严格绩效评价,探索“以工代赈+集体经济、以工代赈+技能培训、以工代赈+社会治理”等融合路径,推动政策效能由“一次性激发”向“长期性驱动”转化,不断丰富以工代赈的内涵边界与制度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