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笔描绘振兴图景 创意激活乡村活力
——安农大学子赴定潭村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盛夏七月,歙县深渡镇定潭村的粉墙黛瓦间,跃动起青春的亮色。连日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绘梦非遗,艺韵乡筑”实践团深入定潭村,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舞台扎根在乡村振兴一线,以“艺术赋能”为核心,用画笔和创意为定潭村描绘新颜、激活底蕴。
“以前这墙光秃秃的,现在画得这么鲜活好看,整个广场都亮堂起来了!”村民们看着焕然一新的墙面,笑得合不拢嘴。在村民广场斑驳的墙面前,艺术设计的力量首先绽放。实践团成员深入调研当地自然风貌与人文历史,将“新安画派”的笔墨意趣融入创作。他们挥毫泼墨,在村民广场公共空间的墙面上,精心绘制系列主题墙绘。画面中,金黄饱满的枇杷,蜿蜒清澈的新安江支流,层叠错落的徽派民居青砖黛瓦相映成趣……一幅幅构思精巧、色彩明快的作品,让原本单调的墙面焕发出新的生机。
随后,团队将目光投向当地特色产业,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户家中,潜心探寻为农产品增值的创意路径。他们围绕定潭茶菊、枇杷等优质农产品,设计开发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内涵的系列伴手礼及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巧妙提取茶菊的清新、枇杷的金黄作为主色调,将徽派建筑窗棂的精致纹路、新安山水的灵动线条等文化符号融入其中,创作出包括精致茶菊礼盒、冰箱贴、挂件等在内的丰富文创产品。这些设计显著提升了农产品的“颜值”和品牌辨识度,探索出一条“农产品变商品、商品变礼品”的增值新路径。
聚焦定潭深厚的文化底蕴,实践团致力于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成员们专程走访新安医学的传承人,聆听传承人的故事,了解新安医学的内涵精神。通过深入调研和亲身体验,深藏于典籍和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可触、可感、可参与,有效拉近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看到年轻人对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这么感兴趣,我这心里头热乎乎的!”新安医学传承人欣慰地感慨道。
短短几天,实践团队完成主题墙绘、茶菊及枇杷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他们的工作美化了乡村环境,提升了农产品形象,促进了非遗文化传播。“这群大学生真有想法,有干劲!他们用画笔和创意,实实在在地帮我们村提升了‘颜值’和‘气质’。”定潭村党总支书记张永峰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周烽则深有感触:“这次‘三下乡’让我们真正把所学知识用在了服务乡村上。看到自己的设计被画上墙、做成产品,被村民喜欢,那种成就感是课堂里无法比拟的,我们深刻体会到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画笔描绘希望,创意点亮乡村。安农大学子此次定潭之行,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他们用青春智慧和艺术力量,在古老的徽州村落书写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也用实际行动证明,当青年的热情与专业的智慧根植于乡村沃土,便能激发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澎湃力量。实践团同学表示,未来将继续探索建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让更多艺术创意在广袤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