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北岸村:架起“双向奔赴”就业桥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者:陈琴 发布时间:2025-07-03 10:44 信息来源:歙县北岸镇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歙县北岸镇北岸村,以往因年龄、家庭等因素,老年劳动力难以外出务工,就业机会寥寥。但如今,北岸村以“驻村遍访”为笔、“访企入村”为墨,在企业用工荒与老人就业难的空白处,绘就一幅全新的民生就业图景。

穿针引线,搭建就业供需“连心桥”。黄山力神日用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曾因用工缺口陷入产能瓶颈,了解到企业的迫切需求后,北岸村联村镇干和村“两委”干部迅速行动。他们化身“就业红娘”,通过“驻村遍访”摸排村民就业意愿,推送岗位信息。“没想到60多岁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还能照顾老小!”村民王大姐入职黄山力神后,每月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让家庭生活更有盼头。通过一系列举措,北岸村成功为企业输送40多名员工,既缓解了企业用工压力,又让村民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银发新生,实现家门口的“再就业”。为了让更多老年人能够便捷就业,北岸村充分利用村委会闲置门面,打造了特色务工车间,为老年群体量身定制就业岗位。在这里,老人们无需长途奔波,按件计酬的工作模式灵活自由。老人虽已不再年轻,却眼神专注、动作娴熟,折叠纸盒、包装产品一气呵成。“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老了还能靠双手挣钱!”北岸村的吴阿婆笑着说。吴阿婆和老姐妹们年均增收超两万元。这种“银发经济”不仅让老年人重拾生活价值,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新亮点。

农业增收,赋予经济增长“新动力”。除了进厂务工,北岸村组建的“银发劳务队”同样活跃在乡间田野。根据农事周期,老人们或是在茶园采摘新叶,或是在基地种植菊花,将大半辈子积累的农耕经验转化为增收动能,持续在熟悉的土地上发挥余热。通过“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动模式,北岸村不仅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更带动了村内经济发展,形成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这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落地,正是北岸村以巡察反馈整改为契机,通过建立就业需求动态台账、完善帮扶长效机制,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座古村正以务实的举措、创新的思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用银发就业的“小切口”,谱写着共同富裕的“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