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卖花渔村:“美丽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只卖花不打渔”,说的就是卖花渔村。它位于黄山市歙县雄村镇,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村民世代以培育盆景花卉为生,发展徽派盆景特色生态产业,山村渐渐成为中国徽派盆景发源地。卖花渔村发挥产业优势,走上了一条强村富民兴旅的振兴之路,先后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称号,并入选《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
“爷爷种树孙儿卖”
六百多人口的卖花渔村,一年能卖3万多株盆景,销售额2600多万元。小小的庭院,成就村子的“美丽经济”,而要成就这样一份美丽,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一株盆景几代人,“爷爷种树孙儿卖”,只要挖一棵,就要种两棵,甚至更多。遵循这样的传统,卖花渔村的盆景产业得以传承千年不衰,绿水青山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齐心协力共筑致富路”
昔日,卖花渔村只有一条山路与外界相连,但这条路通不了车,村民们想要卖盆景,只能肩挑背扛步行到县城去卖,一根扁担挑不了几盆,销量极为有限。
2004年,村干部洪锦毅,开始为修路奔走筹划。得知消息的村民们都开始自发集资,少则几十元,多则上万元,甚至有人生着重病也要捐款。就这样,村里很快便筹集到了启动资金,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卖花渔村的修路项目终于提上了日程。卖花渔村于2006年开通公路后,这条路成了村民的致富路,一株株盆景开始售往全国各地,随着“洪岭花香飘千里,渔村盆景入万家”,卖花渔村的名气越来越大。
“农旅结合带火小山村”
每年立春后,卖花渔村漫山遍野的梅花迎春绽放,如梦似幻,粉墙黛瓦的千年古村与美丽花海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近些年,随着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如日中天,卖花渔村通过连续举办“梅花艺术节”在网络上爆火,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接踵而至,也带动了盆景销售和旅游服务业收入大幅增长,这个曾经寂静的小山村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彩。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卖花渔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产业为重点、人才为支撑、文化为灵魂、生态为底色、组织为保障,走出了一条“产业+文化+旅游”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绿水青山变成百姓的幸福靠山,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样板,绘就一幅人人向往的有产业、有活力、有颜值、有创意、有乡愁的“新安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