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做好“法治+”融合文章,谱写法治赋能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歙县扎实做好“法治+”文章,以法治书写为民服务新答卷,以实践开拓社会治理新征程,以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法治+生态,以法治之力守护青绿新安。擦亮生态底色,设立全省首个“司法保护新安江工作站”,成立清凉峰“物种基因库”司法保护基地,为“你好,新安江”品牌筑牢司法屏障。2024年涉新安江环境资源类案件同比下降63.1%,审理的1起滥伐林木案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做实生态警务,探索实践“皖浙生态警网工作站”、街口“水上卫士”、“四乡二镇”网格联防联调机制、“无人机+”警务等创新举措,共护一江清水。2024年以来,开展生态巡防50余次,打击处理生态类违法犯罪人员8人,劝止不安全航行200余次,增殖放流鱼种10万余尾。强化科技赋能,检察机关运用遥感技术、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摸清河道动态变化过程,以皋径村为重点依法推动整治全县侵占河道违法建设房屋,力破河道违建治理难题,共促人水和谐。全县共拆除河道违建94处、面积4273平方米,清除阻水林4460平方米。
法治+文化,以法治之力厚植精神沃土。传播法治理念,以文化为媒、非遗为介、笔墨为桥,结合“三下乡”推出“徽剧唱法治”“鱼灯送法治”“笔墨书法治”等接地气的法治融合活动,掀起学法用法新热潮。今年以来,开展各类“法治+文化”活动20余场次,惠及群众4000余人。弘扬法治精神,以传统技艺为载体创作具备法治内涵的艺术作品,激起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碰撞的火花,以匠心手作讲好法治故事。“鱼灯之光”参加首届长三角非遗法治文化作品展,剪纸等3件作品荣获市级非遗法治文化实物作品优秀奖。赓续法治血脉,唱响“徽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三部曲”(古建筑、非遗、传统村落),构建“检察建议+调研报告+立法建议”公益诉讼新模式,续写徽文化遗产保护时代传承新华章。办理的传统村落相关案件入选最高检典型案例,助力向上争取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1.45亿元,修缮古民居210余栋。
法治+经济,以法治之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助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发展,发布歙县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10项举措,推动市场公平竞争、规范涉企执法检查、搭建多元纠纷化解平台、完善司法保护等,用法治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歙企无忧”宜商生态品牌。持续升级“法治护航中心”功能,通过构建“公检法司”协同联动的全链条法治服务生态,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综合体。今年以来,处理涉企矛盾纠纷110余起,开展“公益普法月月行”活动6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000余份,惠及企业300余家。持续深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机制,实现惠企资金兑付“一网通办”“直达快享”,切实提升为企服务响应效率,全力打造惠企利企高速通道。今年以来,发布“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14条,累计兑付财政资金230.16万元,惠及企业64家。
法治+治理,以法治之力激发基层动能。推深做实“歙事井然”基层社会治理品牌,深入挖掘徽州古井蕴含的“和美善治、井然有序”优秀因子融入平安建设,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新格局,绘就共建共治共享新图景。深化“歙事井然”品牌引擎,驱动“14551”基层治理体系升级,以平安底色为中国式现代化歙县建设筑基。推深做实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服务中心,依托“一中心、四服务站、十四服务点”的解纷网络,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方联动工作格局,畅通群众依法解决利益诉求快车道。今年以来,中心累计受理纠纷910件,调解成功734件。推深做实“党建+基层微网格”工作,调整优化基层网格2041个,今年以来,上报网格事件9484件,办结率92.69%,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依托黄山“e治理”平台,建设县级数字驾驶舱,实现基础数据全掌握、风险隐患全摸排、矛盾问题全解决,打通基层治理信息调度处置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