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赋能青春 夜校点亮心灯

——歙县“青歙之声”青年夜校打造思政育人新阵地

作者:王振凯 吴帅 发布时间:2025-07-11 14:49 信息来源:歙县县委宣传部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在徽州古城歙县,由歙县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团县委共同倾力打造的“青歙之声”青年夜校,正悄然成为凝聚青年思想、激发青春力量的新时代思政育人前沿阵地。它跳脱传统课堂的框架,以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动的文化体验与实践探索之中,为县域青年干部的成长成才注入澎湃动能。

聚焦时代课题,夜校将理论学习与实战能力锤炼紧密结合。今年5月,28名来自乡镇和县直单位的青年干部齐聚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围绕“防汛减灾”主题投入了一场沉浸式的思想淬炼。在抽签组建的理论学习小组中,由县应急管理局骨干带领,原汁原味、深入研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思想的深度随即转化为实践的热度:王村镇党委委员结合自身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真实经历,分享了青年干部如何在实战中磨砺本领、践行初心;县新安江流域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则以守护新安江的生动实践为例,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理论学习的高潮,是青年们通过“管理七巧板”的团队协作游戏,在模拟情境中锻炼沟通、协调与执行力,将防汛救灾所需的团队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活动尾声,组织者细心收集每位青年的感悟与建议,让夜校真正成为青年发声、参与治理的平台。

深植文化沃土,夜校成为坚定文化自信、活化传统文化的生动课堂。围绕当代青年对健康生活的矛盾焦虑与对传统文化的潜在兴趣,精准发力。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拓印”父亲节主题活动在歙县数字乡村馆上演。20名青年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不仅了解了版画拓印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更亲手铺纸、拓印,将传统图案跃然纸上。创意在此刻迸发,青年们大胆将传统版画元素与流行卡通形象融合,设计出独一无二的个性版画,并亲手制作成饱含深情的父亲节贺卡,让古老技艺在温情传递中焕发新生。紧随其后推出的“中医养生课堂”更是直击Z世代“朋克养生”痛点,将三伏贴调理和中医减脂课程搬进夜校。中医理疗师化身亲切的“养生导师”,用通俗语言解析“冬病夏治”的奥妙,结合现代生活恶习分析三伏贴祛寒除湿的功效;通过体质辨识表引导青年自我认知,详解不同体质的穴位按摩与食疗原则。理论之后是热烈的实操体验——刮痧、拔罐等传统疗法让青年们亲身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与实用价值。这两场活动吸引了超过50名青年踊跃参与,徽州历史博物馆与数字乡村馆,这些承载着地方文脉的空间,也由此化身为浸润文化自信的实景思政课堂。

精准对接需求,夜校构建起“供需匹配”的思政课程体系。其生命力源于对青年群体的大数据洞察与“精准思政”的理念实践。通过全网舆情分析和青年需求调研,夜校紧扣青年成长中的现实痛点:面对防汛压力如何提升应急能力?深陷亚健康状态如何科学调理?身处文化转型期如何传承创新?课程设计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有力回应。形式上,它彻底告别单一讲授,构建了“理论学习+夜话交流+沉浸体验”的立体模式,互动环节(如七巧板协作、贺卡DIY、中医实操)占比超过60%,让思政教育在参与感、体验感中自然流淌。资源整合上,夜校展现出强大的“聚合力”,联动县直有关部门,并广泛邀请非遗传承人、医疗专家、救援团队等社会力量,共同搭建起一个开放共享的思政教育共同体,为青年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成长养分。

成效日益彰显,“青歙之声”的品牌效应与思政价值正在青年群体和网络中持续发酵。据歙县共青团大数据监测,活动相关话题网络曝光量已突破10万次,青年们在社交平台留下“夜校让周五晚有了新期待”“没想到思政课还能这么上”等真挚感言,热度与口碑兼具。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收集反馈、优化课程,青年们从被动的“参与者”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建设者”,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调研显示,超过80%的参与青年明确表达了扎根歙县、服务地方的意愿。这股源于夜校的思想认同与情感归属,正转化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歙县新篇章的蓬勃青春力量。

展望未来,歙县“青歙之声”青年夜校将持续深化“思政为魂、文化为根、实践为径”的融合育人模式。计划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开发“徽州文化”“新安山水生态密码”等系列精品课程;探索建立青年夜校学分认证体系,提升学习激励;打造“夜校微论坛”等平台,促进学习成果向工作实践的转化。让思政教育如春风化雨,在贴近青年心灵、服务青年成长、引领青年奋斗的生动实践中,焕发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