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基层山海 书写青春答卷

作者:叶仁杰 发布时间:2025-04-25 09:56 信息来源: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说,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2023年5月,我通过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进入歙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徽城市场监督管理所工作。2024年6月在县委组织部统筹安排下,奔赴皖浙交接、距离县城将近六十公里的长陔乡石门坑村,开展为期两年的驻村选派工作,以青春之名助力乡村振兴。

扎根监管一线:从“应用数学毕业生”到市场监管“蓝卫士”的角色转型

作为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初入市场监管领域时,我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然而现实很快给我一记重击,面对600多部法律法规,遇到问题时的不知所措让我深感自身专业本领的恐慌;面对职业打假人层出不穷的各种招数,很多时候的无力还击让我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面对基层办事群众的各种合理诉求,如何能够做到小问题不拖大、简单事不变复杂,让我深感自身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欠缺。

从走进徽城市场监管所工作第一天开始,我就坚持从零学起,全面系统学习市场监管法律法规,主动向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积极主动参与各类专项行动,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市场监管的基本专业知识。

叶仁杰(左一)和同事在企业开展专项检查

随着对工作的深入了解,我发现专业知识储备的提升只能够保证自己顺利完成一些基础性工作,其他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更需要的是沟通技巧与变通能力。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次处理消费投诉的经历。记得那天早上刚到办公室没多久,同事小洪边递过来一张投诉单,边笑着对我说:“小叶同志,来了一个大活,赶紧接着”我接过单子一看,是关于辖区某经营主体知识产权纠纷(商标侵权)的内容,对于一些陌生词汇,我立即仔细研究起来。通过一天的查询资料和请教同事,我了解清楚了投诉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法律规定,但对于如何圆满处理这件事情,尤其是在投诉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下,我陷入了很大的困境。就在这时所里的一位老同事提醒了我:“小叶,你可以把我们所不久前制定的投诉举报流程看看呀,说不定里面就会有你想要的答案。”老同事一语点醒梦中人。我又仔细研究流程制度,并在他的协助下,理顺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锁定了相关证据及其之间的关联性,找出双方矛盾的焦点所在,最后运用“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的模式,成功化解了该起商标侵权纠纷。这一投诉的处理,不仅开辟了我局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新路径,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有效衔接,而且获得了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和保护商标所有权人利益的双重效果。

“6.20”洪灾后,叶仁杰(左一)与同事开展食品安全检查

转眼,进入徽城市场监管所已满周年,这一年里既有面对职能业务的陌生与迷茫,也有执法办案的激动与不安;既有面对工作难题的困惑与无助,也有日常监管的认真与投入;既有参与两化所建设的热情与憧憬,也有投身“6.20”抗洪抢险的责任与团结;既有为群众纾困解难的果敢与沉稳,也有看到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欣喜与自豪。

正是这一年丰富且深刻的经历,如同一座明亮的航标、一位智慧的引航人,引领我真切领悟到真正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如今,我正带着这一年积累的勇气与毅力、信念与理想,积极投身农村大舞台,尽情挥洒汗水,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奔赴乡村振兴战场:从“市场监管”到“选派驻村”的使命担当

2024年6月27日,我第一次来到长陔乡石门坑村。这里地处长陔乡南大门,王街公路、街源河穿村而过,距县约60公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村)。该行政村分三个自然村:徐家村、石门坑村、贤源村,共15个村民组,686户,2429人(统计人口),常住人口为统计人口的30%左右。脱贫户84户306人,监测户(已消除风险)1户2人,(未消除风险)2户3人。五保户14户14人,低保户43户57人。村域土地总面积17.57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9747余亩,其中茶园1478余亩,油茶1500亩。受地理因素影响,导致当地百姓产业单薄,目前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茶叶经济和外出务工。

七月的山间骄阳似火,我怀揣着满满的热忱与期待,跟随工作队穿梭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开启了我的第一次入户走访之旅。汗湿的衣衫刚被凉爽的山风吹干,又被一场猛烈的夏雨打湿,但当接过徐家村程大哥递过来的一碗茶水、贤源村邵大姐诉说茶叶销售的难处的期盼目光时,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我们肩上的责任与使命。走访过程中,我们详细询问、记录每家每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来源、土地耕种、外出务工等信息。回到临时驻地后,我又急忙将收集到的资料一一梳理、分门别类,建立详细清单。这份清单记载着他们从人口信息到经济状况、从诉求困难到发展期望,清单上的每一行字、每一个数据都承载着村民们的生活点滴,也成为我们后续开展工作、发展石门坑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叶仁杰(右一)到贤源自然村进行入户走访

在“6.20”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中,石门坑村受损严重。驻村工作队进驻时,正值全村生产生活恢复的关键阶段。通过逐户走访与实地查看,工作队全面掌握了该村受灾情况:全村生产便道出现3处塌陷,300余米排水渠被淤泥、杂物淤堵,水电管网多处中断,贤源自然村进村路口被山体滑坡完全堵塞,致使200余户村民出行受阻,农业生产陷入停滞状态,村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受严重影响。

面对如此严峻的受灾情况,驻村工作队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先后多次前往市、县开发区4家爱心企业进行深入沟通,详细介绍石门坑村因灾受损情况。经多轮协调,4家企业慷慨解囊,合计捐赠资金3.7万元,专项用于村内基础设施修缮。考虑到困难脱贫户、监测户在灾后恢复中面临更大压力和困难,驻村工作队再次行动,多方联系企业,积极宣传受灾群众需求,最终成功募捐1万元,为20户困难家庭送去生活物资、提供临时生活补贴,并帮助他们开展灾后农业生产自救,解决燃眉之急。

通过近一年驻村工作的锻炼,我对农村工作的认知越来越清晰明朗,也真正感受到农民的质朴与善良,更加坚定自己积极投身乡村的决心,努力将各项纸面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变成老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从市场监管“新手”到乡村振兴“战士”,变的是工作场景,变的是工作任务,不变的是服务人民的初心、扎根基层的决心、敢于挑战的勇气、勇于担当的责任。

两年驻村时光即将过半,未来的乡村振兴路上或许有陡坡也有险滩、有坎坷也有迷茫,但我深知基层这片沃土从不会辜负深耕者,只要我坚持把初心刻在山林间、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解答难题,就没有翻不过的高山、渡不过的长河。正如村口那棵屹立百年的古树,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生命顽强、枝繁叶茂,而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也终将深深扎根在基层这一沃土上,以初心为舵、以梦想为帆、以努力为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