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返利“画饼”?市监出手,差额追回+行业整改!
近日,郑村市场监管所高效调解一起因车企销售与银行贷款返利混淆引发的消费纠纷,帮助消费者程先生成功追回经济损失2400元,切实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事件回顾:返利承诺“缩水”,消费者权益受损
2025年2月,消费者程先生在辖区某汽车4S店购车时,销售人员承诺“通过合作银行贷款5w元可享受4800元贴息返利”,并在计算车价款时将该笔金额从首付款中直接减去,告知程先生全部花费7.8w新车即可上路。然而,程先生支付完首付2.8w余元(含保险及税费)提车后,发现存在消费陷阱,即实际购车产生的费用为8.2w余元,也就是多出了购车时所说的4800元贴息。经与车企、银行协商无果后,程先生向郑村市场监管所投诉求助。
快速介入:溯源交易漏洞,厘清责任主体
接到投诉后,郑村所迅速启动消费纠纷调处机制:首先调取了该笔交易的购车合同、贷款协议及沟通记录,发现销售合同中标注“贷款返利”,但在计算首付时将该笔款项去除,让消费者误以为是车价优惠促成交易,在交易合同中的最终总车价又以真实成交价标注,精准利用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又在合同上严丝合缝。搞明白事情原委后工作人员立刻组织车企销售人员和消费者双方调节,指出销售人员存在“误导性宣传”,调解现场执法人员向车企销售人员进行了严肃的普法教育,并要求其规范销售话术,明示销售车价。
圆满解决:追回差价+整改承诺
经我所执法人员介入调解,涉事车企销售人员认识到自身工作的失误。最终,涉事车企销售人员向程先生退赔2400元,以弥补程先生的损失。同时,为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销售人员郑重承诺限期整改:一方面,重新规范销售话术,确保向消费者传达的信息准确、清晰;另一方面,在合同中明示返利金额、条件及发放流程,让消费者在购车时能够充分了解各项费用及优惠政策。
以案释法:消费警示
郑村市监所提醒消费者:一要细审合同条款:对“返利”“优惠”等承诺,要求书面明确金额、时限及兑现方式;二要留存沟通证据:妥善保存销售聊天记录、宣传单页等材料,以便维权举证;三要及时投诉维权:若遇纠纷,可拨打12315或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此次纠纷的快速化解,既彰显了市场监管效能,也为汽车销售行业敲响规范经营警钟。下一步,郑村所将持续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全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