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口述档案采集,丰富档案保管形式
为了进一步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保管形式,12月6日,市档案馆、市非遗保护中心、歙县档案馆来到歙县老胡开文墨厂,采访徽墨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子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
黄子驹,1954年10月出生于上海,父亲早逝。1959年,在街道做小五金的母亲,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山区工业建设,一人带着当时年仅5岁的黄子驹及兄妹五人从大上海来到了歙县。由于家庭条件艰苦,加上文化大革命,黄子驹只读了小学,就在家做小临时工以补贴家用。1972年,招工进入徽城镇建工队做临时工。1978年3月,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闲散青年的就业问题,黄子驹有幸被招入歙县老胡开文墨厂,成为了一名国营企业正式工。
来到徽墨厂的黄子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从锤墨开始学习制墨的各道工序,从跟着师傅唐昭浩学习到慢慢自己带徒弟。1992年,已经懂得徽墨制造的多道工序的黄子驹,开始走上了厂里的管理岗位,负责各车间的生产管理。一步步从操作工干过来的黄子驹,深知和料、锤墨都是一个高强度的体力活,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同事一起创新使用了和料机、山滚机等,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但为了保证墨的内在质量,在很多工序上仍还是必须人工操作。2015年,黄子驹被评为徽墨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今早已退休多年的黄子驹,仍被返聘到厂里继续从事着制墨工艺的指导,把他一生的技艺与经验传承给年轻人。
访谈中,黄子驹告诉我们:当年做学徒打锤就打了两年,打锤速度要快,要稳准狠,打得越透,黏性越好,墨质越好。打锤时还要求双腿扎弓步,举锤需过耳,举起8斤重的铁锤将墨饼反复捶打近200下,一天下来手臂非常酸疼,但好在在建工队时,干的都是体力活,所以也就坚持了下来。成型的墨还要经过漫长的翻晾过程,即不能吹风又不能晒太阳,黄子驹俏皮地说:真是灰不溜秋难伺候!
访谈中,黄子驹不止一次地提到,可惜当时由于各种因素,读书读少了,文化知识欠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黄子驹的格局却很大,他说:我取得的成绩,不是我个人的,都是厂里的,有了厂里的培养,才有我现在的成绩!
至今,市、县档案馆已联合完成对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和徽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项德胜的口述档案采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