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752961146/202101-00019 信息分类: 意见征集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企业,其他,DOC,其他 发文日期: 2021-01-24
发布机构: 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 2021-01-24
生效日期: 2021-01-24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词: 赋能、方案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关于征求《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创新赋能提升行动方案》意见的函

作者:歙县经济开发区 发布时间:2021-01-24 15:54 信息来源: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阅读次数:

着力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做优产业结构,推动开发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层次迈入中高端,经济总量规模大幅提升,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开发区管委会组织草拟了《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创新赋能提升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公开征求意见和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起止时间:2021124日至224

联系地址:歙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邮政编码:245200

联系电话:0559-6527122

 

                                歙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021124

安徽歙县经济开发区科技赋能改革提升行动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融入杭州都市圈的国家战略机遇,着力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做优产业结构,推动开发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产业层次迈入中高端,经济总量大幅提升,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21年,开发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35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亿,工业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到“十四五”末,开发区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亿,工业总产值达到450亿元。

(二)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2021年,新增2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5户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户以上。到“十四五”末,新增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省级创新平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20户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户。

(三)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以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0%。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

(四)龙头企业得到新发展。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亿、5亿、2亿元级的科技企业分别达到2510户以上。到“十四五”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20亿、10亿元级的企业分别达到2户、5户、10户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提升开发区科技创新能力。

1.实施企业创新平台培育工程。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支持金马科技、运佳装饰、徽瑞智能、明明德轴承、强峰铝业、盛锐重工、创想科技、科宏科技、艾克瑞德、善孚新料料等领军企业牵头设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积极争创国家级公共创新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北京鸿云公司合作项目、中城投光电产业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开发区投资公司创建国家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责任单位:县科商经信局、县发改委、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2.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工程。支持科技型企业多源多点对接创新资源,与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鸿云实业集团等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规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采取“联合攻关”的方式,摸排区域内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上下游配套技术、产业突破性技术等研发内容,列出清单,整合县内政策资源、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等,每年争取2-3项关键性技术取得突破、有1项以上技术获省科技奖;鼓励同类企业以技术、设备入股等形式构建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实体,实现产业发展与科技研发共生融合,2021年,力争在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上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取得突破,五年内建成5个以上技术创新联盟。(责任单位:县科商经信局、县人才办、县人社局)

3.实施智慧园区服务工程。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以香宁众创、恩源科创等众创服务体系为基础,建设集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以开发区现有企业数据报送平台为基础,结合县招商中心企业服务云平台(已建立未启用)、城西智慧园区平台,全面推进开发区智慧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建成涵盖环保、安全、政务、政策、经营、统计等多维度的园区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快捷服务,2021年智慧管理平台初步完成搭建,投入试运行,并逐年完善充实,到十四五末,集园区管理、经济运行、企业运营、政策归集、部门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全面运行。加快歙县龙工场跨境电商、布射河科创走廊建设,促成无锡物联网项目实质性落地,积极创建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争创国家、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科技发展提供外向型经济基础。(责任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科商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着力做强科技型特色产业。

4.实施主导产业提升工程。县开发区城东园区在推进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高分子装饰材料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跨境电商、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努力打造华东地区有影响力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集中地、新材料产业集聚地、高端面料集散地、现代服务业示展示地、数字及信息化经济转移承接地”。城西园区按照绿色安全、智能化、集团化发展精细化工,在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终端产品、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应用等产品上取得突破城南园区发挥毗邻杭州优势,积极发展杭州展会经济配套产品及绿色智能家居产业,进一步发挥农产品加工集散地作用,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区域生产、销售基地。    

1坚持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首位产业目标不变,走集成发展道路。有针对性地引导重要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下游集成发展,利用3-5年时间,建成立国机车发动机缸盖及发动机集成、鑫联汽车底盘集成、长命制动集成、冠瑞转向器集成、南风节温器部件总成、金马汽车仪表控制系统等六大部件总成系统,形成产业集聚新格局。充分发挥明明德轴承等在核电风机专用轴承的领先作用,继续在特种轴承、精密轴承、家电轴承等领域拓展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到“十四五”末,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经营收入150亿以上

2)引导新材料产业做优做强,走产业延伸发展道路。城西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大多以外围搬迁入园,投入产出效能不足。环氧树脂类企业要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将产品向环氧树脂粉末涂料、环氧树脂碳纤维材料延伸,并加强复合型材料企业的引进和培育,鼓励树脂类、聚酯类企业组建集团,做大规模、提高附加值。针对PVC等新材料终端不强,着重支持运佳装饰等龙头企业发展,引领新材料产业协作发展,在园区内实现上下游供货。利用现有PVC材料、地板膜等生产,引导运佳等企业向终端PVC地板生产延伸,保尔森等企业向木塑家居终端产品延伸,形成PVC新材料完整产业链,力争成为华东地区有影响力的PVC产业集散地。铝基材料围绕强峰集团工业及建筑业铝型材、创想铝包钢电力缆线,持续推进恒强铝业、创想二期、杰普特铝代木建材、元吉福铝铸材料、四方能源等新项目上规模,力争形成2个以上华东地区排名前三的铝基材料知名企业。到“十四五” 末,新材料产业经营收入达150亿以上。

(3)鼓励面料纺织产业工贸并进,走总部经济发展道路。持续推动博升纺织继续扩大规模和增加产品门类、组建集团公司,发挥集团总部在营销等方面的虹吸优势,做大规模;同时,围绕博升集团较大的集散功能及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加大力度引入区域型的结算中心、外贸公司及面料设计和销售中心,形成总部规模,带动产业经营收入、效益双提升。对面料纺织的下游服装产业,鼓励园区内服装供地企业新建多层厂房,以小型服装园吸引外围散落在城区服装加工企业入驻,规范管理、提升效益;积极引入昆山开乐夫等服装企业,建设集设计、打样、销售、物流为一体的区域服装总部,带动服装产业发展。到“十四五” 末,面料纺织产业经营收入达80亿以上。

4)强化绿色食品产业龙头培育,走品牌带动发展道路。围绕互联网+农业和农产品产业化,借鉴“三只松鼠”等企业成功经验,充分认识“一个品牌带动一地产业”的龙头企业优势,专项扶持、着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培育。茶叶菊花等饮品类,发挥薇薇、中翠、雅盛堂等县内龙头企业作用,利用北岸贡菊地理标志优势,逐步将北岸乃至歙县建成“华东绿色农产品始发地”;发挥“大方、滴水香”两个全国名优农产品效应,采取“揭榜挂帅”、竞拍品牌,整合优势资源,鼓励县内优秀企业做大品牌、做强企业,提高知名度。山核桃香榧等坚果类,鼓励山核桃产业协会等组建联盟,找准产品地域特点(如新安江山核桃等)、打响宣传广告,统一品牌销售,形成拳头效应。枇杷柑桔雪梨等水果类,在推动互联网直销、采摘体验、经纪人促销等传统销售手段的同时,要积极延伸产业链,在药用保健、生物科技及大健康产业上进一步拓展思路,引进技术或引进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提升。糕点烧饼臭鳜鱼等徽州特色食品,要积极鼓励现有徽府源、桃源食品、韩氏烧饼等企业研发特色工艺、展示特色文化、创建特色品牌,形成集工艺、生产、传承、研学一体的特色食品企业。通过3-5年品牌打造,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由“农副产品(按吨卖)提升到旅游产品(按斤卖)进而发展为文化产品(按克卖)”,每个分类培育成功2-3省内甚至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到“十四五”末,绿色食品经营收入达到70亿以上。

5.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在做大做强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坚持中高端承接、绿色承接、创新承接,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三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和发展举措,集中资源支持优质项目。根据工业产业定位,融入长三角、对接珠三角,探索共建特色产业园、新型科技园,用3-5年,建成3个以上具备科技特色的“园中园”;抓住深圳等珠三角地区产业外溢契机,招引落户一批光电信息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对接上海光明集团,打好徽州品牌,将部分食品类产品线移至练江牧场及开展工业旅游,建设集文化、旅游、市场、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飞地经济”园区。加大力度创建省级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国家级绿色园区,利用2-3年时间,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国际合作产业园。组建产业招商专班,强化委托招商,加强对产业契合度高的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引进,以歙县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歙县分中心、歙县龙工场跨境电商及电竞中心等重点龙头项目为契机,坚持“无中生有”,坚定不移引龙头,引进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现代服务业等龙头企业。到“十四五”末,新兴产业经营收入达150亿。(责任单位: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发改委、县科商经信局、县投促局、县文旅体局)

6.实施科技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开展专利申请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按科技创新三年倍增计划,每年争取专利授权30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户以上。继续实施工业“甲级队”、“成长型”两支队伍建设,积极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增强配套龙头企业的生产服务能力。加大对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单项冠军产品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技术转移机构,结合开发区产业实际,将企业急需技术、关键技术、前端技术对接转移至开发区,力争2021年东南大学技术转移分中心设立,五年内设立3家以上院所技术转移中心。(责任单位:县发改委、县科商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人才办)

7实施传统产业科技升级工程。加大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引导企业加速推进机器换人,支持企业加大工艺改造和智能装备研发、应用力度,对有技术改造需求的企业,加力推进“互联网+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应用,促进传统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以数字化促规范、向智能化要效益。力争年新增两化融合贯标示范企业2户、智能化工厂1户以上、数字化车间3户以上,园区企业数字化设备应用达到60%以上鼓励主导产业企业在生产工艺上进行优化升级,采取先进工艺、先进流程,力争年新增安徽工业精品1项、省级新产品5项。(县科商经信局、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三、扶持措施

(一)加强基金引导。充分发挥开发区投资公司的主平台作用,建立“公司+院校+产业”的科技基金,借鉴合工大产学研基金模式,探索与南京大学、鸿云实业在建设高端制造产业园上设立基金,利用“项目+基金”,鼓励和吸引科技企业或高端人才团队到产业园发展;抓住院校科技成果外转契机,借助院校科技基金,推进东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歙县分中心建设在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新兴产业项目及科技类项目引进上取得新突破。加大县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和县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策的兑现,强化财政政策引导。(责任单位:县投促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委、县科商经信局、县开投公司)

(二)开展“揭板挂帅”按照重大技术攻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攻关、专利金奖攻关、省级科技项目申报攻关、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攻关、院校合作成果攻关等创新主题,厘定和甄选年度科技攻关项目或课题,确定参与攻关企业, 年中不定期开展攻关项目督查、评估及推进会,年底开展攻关项目评比,对攻关成功企业进行表彰奖励。(责任单位:县科商经信局、县发改委、县人才办、团县委、县妇联、县市场监管局、县财政局)

(三)加大要素支持。一是金融支持。鼓励银行机构适度扩大授信审批权限,继续落实“人才贷”等支持科技创新金融品牌,支持开发区科技型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信贷需求。推动开发区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等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开展债券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企业上市(挂牌)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并购重组,通过出让股权、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各类资本(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金融办、人行歙县支行)。二是人才支持。对引进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在落户及住房安排、社会保障、职称评定、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深化“开发区—学校—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训、联合办学,鼓励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驻开发区,鼓励开办相关专业工程师班、技师班教学。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完善技工培训费用政府、企业和个人分摊模式;鼓励企业选派高层次人才到总部和高等院校培训学习深造,学习期限在三个月以上的给予培训费奖补。(责任单位:县才办、县人社局、县教育局、县财政局、行知中学)

(四)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开发区科技赋能改革提升领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各有关单位要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和推进机制,注重强化业务帮助指导,细化完善支持政策,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形成各方联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探索建立开发区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池,对引入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国内行业龙头企业落户予以重点扶持和奖励。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优秀科技创新典型,推广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