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青蓝里的温柔刻度——一位市监妈妈的双重修行
穿上藏青蓝制服的第八个秋天,恰好撞上怀里小生命满周岁的啼哭。那些深夜冲奶粉时盯着刻度的专注,扶着学步车跟在蹒跚身影后的紧张,竟像一束漫反射的光,悄悄照亮了我与市场监管工作相处的角角落落。原来,成为母亲后,辅食碗里的安全、学步路上的守护,早已把另一种认知,缝进了执法记录仪的像素里。
一、以“守护者”的凝视,让责任长出温度
第一次在母婴店拿起罐装奶粉时,指尖触到冰凉金属罐的瞬间,突然想起女儿第一次尝试辅食的模样 —— 小嘴巴抿着米糊,眼睛却睁得溜圆,像在确认眼前的世界是否安全。那刻起,“安全” 二字不再是条文里的黑体字,而成了具象的温度与刻度。
如今检查保质期,会下意识换算成 “开封后能喝几天”:超市冷柜里的酸奶,要看是否像女儿的果泥那样严格控温;药店货架上的儿童退烧药,说明书要逐行读得像疫苗本上的禁忌备注。校园周边的辣条摊前,蹲下身平视那些与女儿同龄的小脸时,突然懂了家长们攥紧购物袋的力道 —— 我们手里的检查清单,从来不是冰冷的表格,而是千万个家庭递来的 “放心托付”。
有次在食品店检查到过期食品时,经营者辩解 “就差两天”,我却想起女儿因一口变质果泥哭闹整夜的夜晚。“对孩子来说,安全没有‘就差两天’”,说这话时,突然明白:所谓责任,不过是把别人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二、用“共情者”的语调,让法规长出耳朵
女儿学说话时,教她“烫”要用手背试温,而不是生硬说 “不能碰”。这让我突然醒悟:商户面对“违规”二字时的抵触,或许和孩子被呵斥 “不许做” 时的茫然,原是同一回事。
去年夏天因一起投诉处罚了一家小超市,老板娘对着 “食品标签不清” 的罚单红了眼眶:“我认字不多,进货时没细看……” 想起教女儿认绘本时,总要先指着图画讲个小故事,我便蹲在货架旁,拿起一瓶酱油说:“你看,这标签就像孩子的名字和生日,得让买的人知道它从哪儿来、能放多久,就像咱们给娃记奶量一样,清楚了才放心呀。” 后来再去,她竟把一些标签规范要点打印出来贴在了进货本上,边角画着个歪歪扭扭的感叹号。
原来执法不是念 “紧箍咒”,而是当 “翻译官”。把《食品安全法》里的 “禁止性规定”,说成 “对顾客的实在交代”;把 “储存条件要求”,讲成 “让东西不变坏的小窍门”。就像哄孩子时要蹲下来说话,和商户沟通,也得站在他们的生计里,才能让 “要你做” 变成 “我想做”。
三、借“教育者”的智慧,让尺度长出弹性
女儿打翻牛奶时,我总先擦干净泼洒的液体,再教她“拿稳杯子”。这让我在执法时多了份思考:处罚不是目的,就像训斥不是教育的全部。
有次查到一家小餐馆消毒柜未按时使用,店主是位单亲妈妈,念叨着 “早上送孩子上学忘了开”。看着她围裙上沾着的饭粒,像极了我匆忙给女儿喂饭时的狼狈,我们没有直接开具罚单,而是把餐具消毒比作给孩子准备餐食前的准备工作,她欣然接受。一周后复查,消毒柜亮着绿灯,她笑着说:“现在比给娃冲奶粉还准时。”
但面对销售假冒儿童玩具的商贩,我从不含糊。那些喷漆脱落的积木、锋利的塑料边缘,像极了藏在学步垫下的碎玻璃。这时我总会想起儿科医生的话:“有些伤害,一次就够了。” 原来执法的 “刚柔”,就像带孩子时的原则 —— 危险的雷区绝不能踩,无心的过失要给机会改正,尺度里藏着的,是对 “生计” 与 “安全” 的双重尊重。
四、持“陪伴者”的耐心,让监管长出远见
看着女儿从抬头翻身到蹒跚学步,突然懂了 “成长” 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市场监管也一样,比起 “出问题再灭火”,不如陪着商户慢慢养成 “不犯错的习惯”。
今年在质量监管过程中,要求辖区商户建立“质量自查表”时,想起教女儿自己穿鞋子:第一天帮她提鞋跟,第二天教她辨左右,后来她慢慢得能自己拍着小手说 “穿好啦”。我们给小超市分发的自查表,“婴幼儿食品专区”与“保健食品销售专区”、“常温”与“冷藏”,就像给孩子的图画书,我们变得不再执着于“查处了多少违规”,而是更在意 “少了多少隐患”。就像带孩子时,比起 “阻止摔跤”,更重要的是教会她“站稳的本事”。这种从“事后补救”到“事前扎根”的转变,让监管工作有了更绵长的意义 —— 我们种下的,是能让市场自己生长出“免疫力”的种子。
八年市监生涯,一年母亲角色,让我渐渐明白:藏青蓝的制服下,除了法规的硬度,更该有对人的温度。就像给孩子穿衣服,既要拉好拉链挡住风寒,也要留出让胳膊活动的空间。往后的日子,我想继续做这样的市监人:既当千万家庭餐桌前的 “铠甲”,也做商户生计里的 “扶手”,让每一次执法都带着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的家人” 的叩问,在规则与温情的交汇处,照见这份工作最动人的模样。
撰稿人:胡逍遥 审核人:凌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