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律生花:执法中的刚柔与共
记得在备考时,曾经熟读关于执法力度与温情的素材案例以作知识储备,彼时觉得二者兼顾不过是执法应有之义,理所当然。然而,当我真正进入市场监管系统,穿上制服置身基层执法一线,方才体会到其中的不易。市场监管工作不只是纸面上的条文演绎,而是与民生、市场交织的复杂实践。
每一次执法,都是一次人性的映照。当进行执法稽查时当事人错愕惶恐的眼神与我相遇,我看到的不仅是被处罚者的慌张,也是一个家庭生计的沉重;可当翻开后厨发霉的原料、过期许久的有效期,那种对广大消费者健康的漠视又让我如鲠在喉,这种矛盾感在回想复盘时尤为强烈。后来我渐渐明白,正是这份迟疑与愤懑的交织,让我们在给予行政处罚时多问一句“为什么”,在整改验收时多走一趟“回头看”,多一份追问与坚持,明晰内心的抉择,也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工作中实现力度与温情的平衡,既是职业要求的命题,也是每一次执法中需要直面的考验。
执法的力度,是市场监管的基石。面对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假冒伪劣等直接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领域,“零容忍”是我们必须恪守的态度。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执法的底线不容妥协。记得在一次校园周边食品专项整治中,我们发现一商户销售过期食品,尽管经营者反复恳求“通融”,但孩子的健康不容冒险,我们依法立案查处,并全程公开执法过程,彰显法律的严肃性。这样的“铁腕”,不是冷漠无情,而是肩负对更多人安全守护的责任。力度,是执法的底线,是市场秩序的保障,更是对守法者的公平。
然而,执法并非只有冷冰冰的罚单。所内辖区全在乡镇,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我们面对的往往是谋生不易的农村小店,经营者可能也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家,思想观念转变的比较缓慢,对规范经营的理解也有限。法律是刚性的,但执行可以是温暖的。在日常的工作里,工作人员在执法的同时更会注重对经营者的规范和教育,既要“言传”,也要“身教”。每次顺带的年报提醒和掌上年报指导、检查时细致翻看产品对临期食品的提醒整理、带着法规手册上门手把手讲解规范经营的要求......在一次次的沟通交流帮助中,经营者的经营质量得到了提升,也拉近了监管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温情与力度的平衡,终归结底是对执法目的再认识,市场监管的目标并非执法稽查本身,而是通过有效治理实现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提升。每一次执法,都是一次衡量:一端是法律尊严的砝码,另一端是人间烟火的重量。严格,是因为秩序不容挑战;包容,是因为发展需要空间,这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动态平衡的艺术。未来,我希望在理论与实践中进一步淬炼专业能力,以更成熟的姿态应对执法中的抉择,书写无愧于职责的职业答卷。
撰稿人:倪云涛 审核人:丁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