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四轮驱动”唤醒沉睡土地
今年以来,歙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部署要求,将撂荒地整治作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推动全县102个撂荒地图斑整改销号。
三级联动强责任 构建整治“一张网”。歙县建立了“县+乡镇+村网格”三级联动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业人员,将撂荒地复耕复种纳入乡镇年度考核,20个乡镇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管理员,51个行政村配备网格员,形成全覆盖责任网络。每周重点调度撂荒地治理进展,通报各乡镇撂荒地整治销号进度,对耕地撂荒图斑整改滞后、不彻底的乡镇进行电话沟通、现场指导,强化耕地撂荒情况跟踪监测调度,有力有序统筹推进各项治理工作。4月份以来,已组织全县乡镇管理员参加省级视频培训2次,下发操作教程30余份,解决技术问题50多个,指导17个图斑整治,确保整治工作高效推进。
因地施策抓整治 打好复耕“组合拳”。针对不同撂荒成因,歙县创新采取“四个一批”整治模式,即集中流转一批: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如桂林镇将相对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种植的撂荒地块通过“土地流转+稻油轮作”方式整治撂荒地25亩;代耕代种一批:村合作社为劳动力短缺农户提供代耕代种服务,如溪头镇代耕代种撂荒地35亩;特色种植一批: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原则,对坡度大于25度山坡地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如岔口镇通过种植油茶方式复耕复种43.5亩;政策扶持一批:县乡配套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对农户无力种植,村集体统一收回,进行复耕复种,确保地有人种。
科技赋能提质效 把好销号“质量关”。歙县充分利用“政务通”平台,实现撂荒地整治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网格员通过APP精准定位核查,建立“一地一档”台账,县乡管理员实时审核整治进度,确保数据真实可靠。歙县农技中心以“田间课堂”为抓手,共组织开展了69场次的技术培训将粮油高产栽培、经作科学管理、绿色种养循环等现代农业技术送到地头,同步建立“有求必应”快速响应机制,14次精准对接解决种植户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成97个撂荒地图斑整改销号,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495.05亩。其中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210.76亩,种植蔬菜、豆类等经济作物194.94亩,其他农作物89.35亩,实现亩均增收达200元。
长效机制固成果 筑牢耕地“保护墙”。歙县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通过日常督导建立健全撂荒地整治长效机制,对撂荒地整治成效进行动态监测。2025年,以“四不两直”开展“市级暗访督查+区县互查+县级指导”常态化督导,其中,市级督查暗访图斑2个,撂荒面积32亩,已于7月底前全部完成整治。探索“三线三边”撂荒耕地治理包保试点乡镇1个,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主体治理责任,多渠道持续加大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撂荒地整治政策的宣传,督促农户落实耕种责任,种好自己田块。
下一步,歙县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解决地块水源灌溉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大托管、大收储等方式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统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解决效益低下难题,让撂荒地真正变成农民的“致富田”、实现“藏粮于地”与“生态增值”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