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江歙县段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2024—2030年)
第 1 章 总则
1.1 规划期限
基准年:2023 年;
规划期限:2024~2030年;
规划近期:2024~2025年;
规划中长期:2026~2030年。
1.2 规划范围
新安江歙县段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全域。包括新安江歙县段布射河口至街口断面,以及昌源河、布射河和街源河3条支流。
1.3 规划依据
1.3.1 有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公告第四十二号)》。
1.3.2 规范性文件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24〕1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做好长江流域禁捕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1号)》;
《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农业农村部通告〔2019〕4号)。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核实确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相关矢量数据的通知(皖农渔函〔2020〕868号)》;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快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的通知》;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皖发〔2021〕1号);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十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农办渔〔2017〕71号)。
1.3.3 相关规划
《歙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歙政〔2021〕22号);
《歙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4 基本原则
1.系统保护
强化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等鱼类种质资源及其栖息地生态完整性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鱼类越冬场、索饵场、产卵场及洄游通道保护管理,提升保护区生态功能,促进鱼类资源自然恢复。
2.强化管理
明确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逐步推进保护区信息化管理,技防人防相结合,提高监管效能。
3.问题导向
针对保护区运行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4.合理利用
坚持物种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协调,挖掘利用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发展皖南山区特色渔业经济,为歙县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第 2 章 保护区现状
2.1 保护区范围
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十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农办渔〔2017〕71号)》,新安江歙县段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88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220公顷,实验区面积668公顷。
保护区位于安徽省歙县新安江及3条支流(昌源河、布射河和街源河),地理坐标范围在东经118°25′20″~118°49′50″,北纬29°36′47″~30°05′30″之间。核心区全长143公里,包括3处:核心区一昌源河,从三阳乡大溪源村(118°49′50″E,30°05′30″N)至深渡镇(118°36′50″E,29°51′57″N),长75公里,面积135公顷;核心区二布射河,从溪头镇大谷运村(118°25′20″E,30°03′44″N)至徽城镇(118°25′50″E,29°52′50″N),长33公里,面积30公顷;核心区三街源河,从长陔乡金竹坑口(118°31′02″E,29°36′47″N)至街口镇街口村小河口(118°42′59″E,29°43′53″N),长35公里,面积55公顷。实验区位于新安江干支流,从徽城镇(118°25′50″E,29°52′50″N)至街口镇与浙江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站(118°43′16″E,29°43′24″N),长60公里。主要保护对象包括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其他保护物种为原缨口鳅、马口鱼、沙塘鳢、小鳈、斑鳜、瞳石鳜等。
特别保护期为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0日。
2.2 自然地理状况
2.2.1 水文气象
保护区地处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距东海较近,常为冷暖空气交汇场所,春多阴雨,夏雨集中,梅雨量大,伏秋多旱,冬季少雨。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1 mm,且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4~9月为汛期,其中4~7月为主汛期。汛期多年平均降水1099.7 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8.68%;主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720.8 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45.02%。
受季风影响,全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寒多雨,冬冷夏热。多年平均气温为16.4℃。历年最低气温为-1l.7℃,历年最高气温为40.8℃,平均初霜出现在11月10日,平均无霜期出现在3月26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26 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
2.2.2 地质地形地貌
保护区地处江南地轴东部,坐落于江南地轴范围内,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各系地层出露较为齐全。歙县整体地形起伏急剧,垂直变化明显,黄山山脉横枕西北,天目山脉逶迤东南,白际山脉绵亘西南,组成外围中心地形,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形成众多的丘陵和山间宽缓的河谷小盆地。
流域内地貌属中低山丘陵区,按其地貌特点可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即中山峡谷,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中山峡谷区面积为368.80 km2,占总面积的16.49%,低山丘陵区面积为1387.62 km2,占总面积的62.06%,河谷盆地区面积为479.58 km2,占总面积的21.45%。中山峡谷区的天目山—白际山脉大部分属震旦系古老纹岩,泥质页岩,还有少量千纹状砂岩,凝灰岩、花岗岩、石灰岩、紫色岩等分布;河谷盆地地区主要是泥质页岩和紫色岩分布,还有第四纪红土及近代河流冲积物。
2.2.3 水文地质
保护区所在地在地质发展史上一直处于隆起,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基底长期裸露地表,并有多次岩浆侵入和喷出,构造复杂,遭受风化剥蚀,裂隙发育,具有较好的储水空间,但地形切割厉害,山高谷深,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很快以泉的形式排泄,地下水很难赋存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的裂隙中,而在侵蚀基准面以下的裂隙又发育不好,因而变质岩类、岩浆岩类裂隙水水量一般极微弱,属地下水贫水区。
2.3 社会经济状况
歙县现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10个社区、1719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46.05万人。土地总面积2122 km2。保护区水域涉及17乡镇。
2023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5亿元,同比增长5.5%,总量、增速均位于全市第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91.2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36.8亿元,增长6.7%。三次产业比为9.3:36.3:54.4。
歙县在全国经济战略布局中属中部开发地带,邻近长江三角洲,是沿江经济发达区向内地和西部待开发区过渡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主动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蚕茧、茶叶、木材,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种植,此外还有果品、香菇和蔬菜等。工业主要有建材、机械、纺织、化工、轻工、食品、电子、造纸等行业。交通事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旅游资源是歙县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点,歙县棠樾牌坊群、鲍家花园以及渔梁坝等都是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已开发利用的有煤、石灰石、膨润土、铜、铁等。
2.3.1 交通状况
歙县境内有G56杭瑞高速经过,有歙县、三阳出口或经G3京台高速岩寺(潜口)出口,溧黄高速有歙县出口(即为杭瑞高速歙县出口),黄千高速横穿歙县。皖赣铁路穿境而过,京福、黄杭高铁以及皖赣铁路复线从县域通过。京福、黄杭、皖赣复线三条高铁设歙县北站。黄杭客专在歙县境内设有歙县北站、三阳站两个客运站。
2.4 水生生物资源现状
2.4.1 鱼类
(1)物种组成
根据近年监测数据,保护区已发现鱼类有38种,其中土著物种36种,外来物种2种(类);隶属于4目9科31属。
(2)群落结构
2023年监测结果显示,鲤形目物种数、数量和重量均占据优势,分别占监测样本总量的71.05%、81.16%和96.05%(表 2.4-1)。
表 2.4-1 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
目名 |
物种数% |
尾数% |
重量% |
鲱形目 |
2.63 |
14.63 |
1.78 |
鲤形目 |
71.05 |
81.16 |
96.05 |
鲈形目 |
15.79 |
2.21 |
1.43 |
鲇形目 |
10.53 |
2.00 |
0.73 |
(3)群落优势种
保护区生态优势度IRI指数大于1000的优势种共6种,依次为鲢、鳙、银鮈等;IRI指数介于100至1000之间的常见种共12种,依次为鳜、团头鲂、蛇鮈等(表 2.4-2)。
表 2.4-2 保护区鱼类群落优势种
物种 |
数量% |
重量% |
IRI |
鲢 |
5.89 |
32.66 |
3534.20 |
鳙 |
1.37 |
30.06 |
2357.40 |
银鮈 |
24.42 |
1.24 |
2138.18 |
银飘鱼 |
14.32 |
2.35 |
1666.81 |
黄尾鲴 |
8.00 |
11.35 |
1612.74 |
短颌鲚 |
14.63 |
1.78 |
1231.06 |
鲫 |
3.68 |
101.78 |
463.53 |
华鳈 |
6.84 |
201.78 |
455.91 |
鲤 |
0.63 |
301.78 |
455.05 |
蛇鮈 |
4.21 |
401.78 |
327.71 |
团头鲂 |
2.63 |
501.78 |
238.71 |
鳜 |
0.84 |
601.78 |
122.54 |
(4)群落多样性
保护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为5.5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56;Simpson优势度指数(D)为0.88;Pielou均匀度指数(E)为0.71。
2.4.2 浮游生物
(1)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有8门30科85种(属)(包括变种和变型)。从物种组成上看,绿藻门物种数最多,共32种(属),占浮游植物总物种数的37.6%;其次为硅藻门,共30种(属),占比为35.3%;蓝藻门共10种(属),占比为11.8%;隐藻门共7种(属),占比为8.2%;甲藻门共3种(属),占比为3.5%;裸藻门共1种(属),占比为1.2%;金藻门共1种(属),占比为1.2%;黄藻门共1种(属),占比为1.2% 。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26 mg/L。
(2)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有70种(属)(包括变种和变型)。从物种组成来看,原生动物15种(属),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21.4%;轮虫类37种(属),占比为52.9%;枝角类12种(属),占比为17.1%;桡足类6种(属),占比为8.6%。浮游动物生物量均值为2.43 mg/L。
2.4.3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有3门4纲5目6科16种(属)。从物种组成来看,环节动物门共1纲1目1科4种(属),占底栖动物总物种数的25.0 %;节肢动物门共1纲1目1科7种(属),占比为43.8%;节肢动物门2纲3目4科5种(属),占比为31.3%。底栖动物生物量均值为43.27g/㎡。
2.5 保护区管理现状
保护区管理机构现为歙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同时在涉保护区的17个乡镇和王村镇分别建设乡镇渔政协管站,并落实了1名干部专职从事渔政协管工作,初步形成网格化禁捕护渔巡护工作。
已在新安江干流安装先进的小目标雷达和光电监控群,建成渔政监管“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的多元智能感知渔政信息系统,渔政执法装备配备了1个渔政趸船平台、2台渔政执法无人机、4艘执法艇、1艘渔政执法船、2辆执法汽车、2台夜视仪、4套光电夜视仪和执法记录仪(每人一台),管理装备基本齐全。保护区内设置界桩260处,宣传标识牌154处。
自2020年1月1日起,保护区禁止生产性捕捞,并实施鱼类人工增殖放流,改善保护区渔业资源状况。目前,保护区管理部门已同位于新安江下游的浙江省淳安县成立了新安江跨域渔政联合执法行动小组,共享信息资源,合作查处违法案件和违规行为,共同维护新安江流域水域环境。
2.6 保护区主要问题
1.保护区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保护区管理机构组建时间短,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尚不健全。需要对保护区运行、管理、考评等环节进行规范,制定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以确保保护区有效管理。
2.保护区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由于保护区地形复杂、物种丰富多样,部分区域无道路通达,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保护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现有的保护区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盲点,有待进一步完善监控网络。
第 3 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全面提升保护区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合理利用为目标,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强化主要保护对象及其栖息地系统保护,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确保主要保护对象种群数量稳定、栖息地环境持续改善。针对保护区建设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渔业资源保护利用方式,实现保护区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
3.2 规划目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徽省环保委《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整治标准》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区的保护,以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为依托,同时依据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调查结果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补偿,实现保护、科研、增殖相结合,不断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建成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运用科学的
技术手段,全面加强保护区水域内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充分利用新安江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和其他经济鱼类的水产优质种质资源的优势,繁育优质的苗种,保证水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新安江流域生态环境。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渔政信息化系统作用,夯实保护区网格化管理,技防人防紧密结合,提高管理水平。
实现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及栖息地环境常态化监测,建立保护区基础信息数据库。
第 4 章 功能区布局
4.1 划设依据及方法
依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十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通知》(农办渔〔2017〕71号)所确定的拐点坐标,参考《安徽省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矢量数据校核规则》,对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拐点坐标进行校核。
4.2 保护区位置范围
保护区位于新安江歙县段布射河口至街口断面及昌源河、布射河和街源河(新安江一级支流)。
依据保护区矢量数据校核成果,确定保护区河道总长199.83千米,总面积2194.31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648.77公顷,实验区面积1545.54公顷。保护区范围在东经118°23′54″—118°49′51″,北纬29°36′43″ —30°05′29″之间。
4.3 保护区功能区
保护区划设核心区和实验区(详见附图2)。
核心区全长138千米,包括3处:核心区一昌源河,从三阳乡大溪源村(118°49′50″E,30°05′30″N)至深渡镇(118°36′50″E,29°51′57″N),长65千米,面积352.41公顷;核心区二布射河,从溪头镇大谷运村(118°25′20″E,30°03′44″N)至徽城镇(118°25′50″E,29°52′50″N),长34千米,面积123.55公顷;核心区三街源河,从长陔乡金竹坑口(118°31′02″E,29°36′47″N)至街口镇街口村小河口(118°42′59″E,29°43′53″N),长38千米,面积172.81公顷。
实验区位于新安江干支流,从徽城镇(118°25′50″E,29°52′50″N)至街口镇与浙江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站(118°43′16″E,29°43′24″N),长62千米,面积1545.54公顷。
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区划以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核定结果为准。
规划修编前后保护区功能区变化详见表 4.3-1。
表 4.3-1 规划修编前后保护区功能区变化
功能区 |
位置 |
范围 |
原规划 |
修编后 |
||
长度 (千米) |
面积 (公顷) |
长度 (千米) |
面积 (公顷) |
|||
核心区 |
昌源河 |
三阳乡大溪源村(118°49′50″E,30°05′30″N)至深渡镇(118°36′50″E,29°51′57″N) |
75 |
135 |
65 |
352.41 |
布射河 |
从溪头镇大谷运村(118°25′20″E,30°03′44″N)至徽城镇(118°25′50″E,29°52′50″N) |
33 |
30 |
34 |
123.55 |
|
街源河 |
从长陔乡金竹坑口(118°31′02″E,29°36′47″N)至街口镇街口村小河口(118°42′59″E,29°43′53″N) |
35 |
55 |
38 |
172.81 |
|
实验区 |
新安江干支流 |
从徽城镇(118°25′50″E,29°52′50″N)至街口镇与浙江省交界断面水质监测站(118°43′16″E,29°43′24″N) |
60 |
668 |
62 |
1545.54 |
第 5 章 保护区建设管理
5.1 保护区管理
5.1.1 管理机构及主要职责
保护区管理机构为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隶属于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地点位于歙县徽城镇紫阳路36号。
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制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具体管理制度;
(二)设置和维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界碑、标志物及有关保护设施;
(三)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调查监测、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四)救护伤病、搁浅、误捕的保护物种;
(五)开展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
(六)依法开展渔政执法工作;
(七)依法调查处理影响保护区功能的事件,及时向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重大事项。
5.1.2 管理经费
保护区年度管理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县财政全额拨款。
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专项资金,按照歙县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要求,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保护区建设项目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等经费。
5.1.3 管理制度
完善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避免职责重复交叉,明确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责任归属。
制定保护区资源养护、渔政执法、安全管理、资源环境监测、科普宣教、项目建设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形成较完善的制度体系。
强化保护区属地管理责任,进一步明确保护区所在地村、镇管理范围、职责。
5.2 基础设施建设
5.2.1 标识标牌
规划期内,在保护区主要拐点、界址点增设界桩20支,具体位置见附图3。
在保护区合适地点购置科普宣传栏4套、宣传牌5套。
5.2.2 增殖放流平台
规划期内,在徽城镇南屏村新建鱼类增殖放流站。
该项目区占地面积约3600平方米。主体工程包括新建育苗车间、繁殖车间。配套工程包括高位水池、活饵养殖池、水循环处理系统、场内道路、围墙、配电系统、提水泵站等。
项目分2期建设,1期工程包括鱼苗繁殖车间、高位蓄水池、供电系统、道路、给排水系统、护栏、大门等。
2期工程包括育苗车间、户外养殖池、增氧系统、给排水系统水处理设施、视频监控系统、场区地面硬化、生产设备购置等。
该项目所产鱼类苗种在满足新安江土著鱼类资源恢复需要之后,富余的水产苗种可供给当地水产养殖企业(户) 发展渔业生产,助力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
5.2.3 信息化管理系统
依托歙县渔政信息指挥中心的渔政管理信息化平台,进一步完善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保护区监测数据、管理档案、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科普宣教等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
整合保护区内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完善视频监控网络,增设高清光电设备以及智能驱离装置若干套。
第 6 章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
6.1 保护区监测
逐步推进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能力建设,科学布局监测站位,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和重要栖息地开展常态化监测。
6.1.1 水环境监测
依托歙县生态环境分局位于新安江等地的水环境监测站,共享保护区水质数据。
6.1.2 水生生物监测
依托“安徽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资源监测项目”及保护区内涉渔工程生态补偿项目,借助省内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及栖息地生境监测评估。重点跟踪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等主要保护物种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栖息地环境变化、遗传多样性等,建立数据档案,加强保护区生态环境大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为保护区管理决策、保护成效评价提供支撑。
6.2 生态修复
6.2.1 水生植物恢复
统筹保护区涉渔工程生态补偿项目资金,科学实施保护区生态修复。重点针对水位波动对保护区水生植物、底栖动物和产粘性卵鱼类繁殖的不利影响,在保护区适宜区域恢复芦苇、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减缓涉渔工程施工和运营带来的不利影响。
6.2.2 人工增殖淡水贝类
在保护区涉渔工程生态补偿项目实施附近水域,人工底播增殖中华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等螺类,逐步恢复底栖动物资源。
6.2.3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统筹涉保护区工程生态补偿资金,科学实施鱼类增殖放流。
人工增殖放流尖头鱥、光唇鱼、宽鳍鱲等保护物种和鲢、鳙等生态有益物种。
6.3 执法监管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完善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组织开展保护区专项执法,建立保护区执法巡查常态化工作机制,查处保护区内渔业违法行为。
探索建立联合执法监管和惩戒机制,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配合,提升保护区执法成效。
第 7 章 保障措施
7.1 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关部门、属地协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县农业农村局统筹,县水利、环保、河湖长办公室等部门机构参与,保护区管理机构主抓落实。细化职责分工,分解落到规划任务。
7.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制度,包括人员考核评价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保护区资源养护、涉渔工程管理等管理制度,形成较完备的保护区管理制度体系,保障保护区建设管理规范运行。
7.3 资金保障
保护区管理经费按照部门预算编制程序纳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管理各类项目资金。
7.4 技术保障
聘请省内外水产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团队,为保护区监测评估、资源养护、水生态修复等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依托保护区管理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专业人员,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开展保护区日常监测、人员培训、政策宣贯、设备养护、渔业开发技术指导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