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包括歙县县域、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两个层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范围涵盖整个县域2122平方公里的范围,其中重点为县城历史城区的保护,包括历史上的徽州府城、县城、渔梁及鲍家庄的范围,即东以问政门、问政山西麓及渔梁小学为界,南以新安碑园、西干山北麓、长庆寺塔为界,西以徽州路为界,北以徽州师范北墙为界,至新安门,总用地面积为199.4公顷。
二、规划内容
通过对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各层面历史文化内容的现状调查,划定分级保护的范围、确定保护要求,名城的风貌景观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保护与整治规划、各级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宅院的保护、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调整规划、规划实施及管理建议等。
三、规划期限
本规划的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近期2015~2020年,中期2021~2025年,远期2021~2030年。
四、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述
1、歙县古城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与山水环境营造良好结合的典型代表;
2、歙县古城营建是中国古代山区城市型制建设的典型代表;
3、歙县古城是中国传统城池营建的典型代表;
4、歙县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五、县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县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整体保护的方法,从历史村镇保护、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保护三个层面来进行规划,以继承和发扬歙县的地域文化特色。
县域遗产保护框架为:以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古城村落旅游区为保护核心,以文化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许村上丰古村落旅游区、昌溪北岸古村落旅游区,自然遗产分布较为集中的渐江-花山迷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以及沿新安江沿线的新安江山水画廊。
六、历史城区保护规划
分为五个层面对歙县历史城区进行保护:
1、区域环境保护:保护五峰拱秀、六水回澜的山水特征;
2、整体格局保护:保护依山据水、府县双城的城市格局;
3、历史文化街区、街巷保护:保护成片的历史文化街区及依山就势、灵活布置的历史街巷系统;
4、徽派建筑保护:保护历史城区外朴内华、徽派典范的古建筑;
5、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牌坊林立、古井遍布的历史特征,保护历史水系及保护水体。
七、保护范围与要求规划
规划对歙县历史城区划定保护对象的保护范围及提出相应的保护要求,主要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风貌协调区及环境协调区。
1、历史城区范围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渔梁坝、许国石坊、长庆寺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新安碑园、渐江墓、太平桥、南谯楼、紫阳桥、方士载宅、东谯楼、曹氏二宅、万年桥、巴慰祖宅、王氏故宅(大北街100号)、尚宾坊、徽州府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5项。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9处。
2、规划历史城区范围内划定历史建筑183处。
3、确定了歙县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内的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即: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府衙历史文化街区、渔梁历史文化街区和鲍家庄历史文化街区。
4、风貌协调区主要包括历史城区西侧与新城区之间、与南侧山体之间过渡的区域,也就是鸿基商贸城和徽州花苑地块、扬之河以西及练江以南部分地段。
5、环境协调区包括斗山及长青山整个山体范围,以及玉屏山、问政山风景名胜区和西干山风景名胜区范围。
八、建筑保护控制规划
规划对规划范围内及周边建设区域进行整体建筑高度控制,分为禁止建设区域、维持原有高度区域、控高二层区域、控高三层区域及控高四层区域。
歙县历史城区的建筑物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建筑(其中又分为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建(构)筑物及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构)筑物两类)四大类建筑物,并分别提出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的方式措施,将其分为保护、修缮、改善、保留、整治改造和拆除六种模式。
九、历史城区用地调整规划
规划从用地功能结构上将整个规划范围划分三条发展轴、七个活力区、三条商业带、四江两山体。
1、三条发展轴:沿徽州路发展的历史文化轴,连接渔梁历史文化街区、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斗山街历史文化街区;沿长青山、斗山发展的生态景观发展轴;沿练江西岸发展的综合景观发展轴。
2、七个活力区:渔梁历史文化街区——复合型居住旅游区、壕城路两侧——新安景观长廊、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生活区、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传统生活区、徽园——商业文化区、县城——近现代生活区、西干山脚——滨江休闲度假区
3、三条商业带:以中和街古城商业带作为主要的商业带,发展沿街商业,带动小北街-十字街与大北街-中和街两条商业副带发展。大北街-中山巷为特色商业带,以经营歙县传统特产和展示大北街传统商铺特色小吃为主。
4、四江两山体:四江是练江、丰乐河、扬之河以及富资河,两片山体是西干山体、问政山体。
十、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城市道路网系统为主干路、次干路、一级支路、二级支路、主要步行巷路、次要步行巷路六个等级。
1、主干路:保留徽州路(太平桥北段)作为主干路,不穿越历史城区,其道路线型、走向和红线宽度基本保持不变,仅在部分地段微调。在徽州路与长青路相交处作路面铺装,作为历史城区的一个重要入口进行设计。道路红线控制为24米。
2、次干路:次干道为徽州路(太平桥南段)和长青路。道路红线控制为18米。
3、一级支路:将壕城路向南延伸通至长青路,与城东路形成环路服务于城东区。保留小北街、西街、城东路、壕城路南段等作为一级支路。道路红线控制为10米,为人车混行车道。
4、二级支路:包括可以通车的其他道路,作为交通体系的补充,如玉屏路、新路街、十字街等。
5、主要步行巷路:包括历史上保留完好的主要供行人使用的道路,如大北街、斗山街、中和街、新南街、打箍井街等。
6、次要步行巷路:其它的步行支路,包括渔梁街、府前街、中山巷等。
十一、社会生活规划
历史城区内人口应进行适当的疏减,但必须保留一定的原住居民。历史城区的人口疏散不宜采取将居民全部迁出后使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单纯的旅游景区或博览区的做法。
规划范围内现状人口27274人,规划19000人,需疏散人口为8234人,在古关新区葛塘安排外迁人口安置地。
十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指导方针,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
歙县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7个,列入县级以上名录124个,其中国家级4个,包括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徽派盆景技艺、西园喉科;省级6个,包括徽派版画、叶村叠罗汉、观音豆腐制作技艺、顶谷大方制作技艺、三阳打秋千 、黄山贡菊(徽州贡菊)制作技艺。歙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单合计209人。
十三、保护与整治时序
规划将歙县历史城区整体的保护更新时序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层次。
1、近期(至2015-2020年底)
近期保护与整治内容主要包括歙县历史府城范围,尤其是府衙、斗山街、渔梁、鲍家庄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围区域,以及练江以南西干山北侧区域。保护与整治主要任务包括:按照划定的历史文化街区范围整治各个历史地段环境;按照本规划要求调整城区用地性质,完成县政府、歙县茶厂等相应单位搬迁,降低历史城区人口密度;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维修完善本规划确定的保护建筑;对主要街巷,尤其是中和街以及渔梁街的立面进行整修和环境整治。
2、中期(2020年至2025年底)
中期范围包括历史府城内除近期整治范围以外的区域,包括斗山和长青山。主要任务是:继续修复重点历史建构筑物、梳理建筑周围环境,迁出部分人口,改变原有的居住设施低下、空间使用过度的状况;完善和整治区域内部设施和整体景观环境,用地进一步调整置换。
3、远期(2025年至2030年底)
远期范围主要包括历史府城东侧区域以及整个县域范围。主要任务包括区域整体环境与设施的更新,包括其中绿化环境的完善、步行空间的景观塑造,建筑物及硬件设施的建设;维修改善大部分历史建构筑物并进行功能调整;保护与展示历史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