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贷端起千份新“饭碗”——歙县5.8亿金融活水浇出就业创业沃野
在歙县郑村镇的百亩桃园里,退役军人吴泽丕正指挥着80多名村民采摘鲜桃。饱满的果实压弯枝头,丰收的喜悦映在每个人脸上。“18万元贷款,像给桃园浇了第一瓢关键水。”他感慨道。三年前,正是这笔创业担保贷款,让这片桃园从蓝图变为现实,更串起了80个家庭的生计。
吴泽丕的经历并非孤例。返乡青年张开晨用50万元贷款研发出特色枇杷茶,让50多位乡亲在家门口领上了工资;高校毕业生周嘉伟创办体育公司,100多名员工中许多是结束漂泊的“归巢候鸟”。2022年至今,歙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 5.8亿元,悄然改写了成千上万普通人的命运轨迹。
政策活水精准滴灌
歙县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如同一座精心设计的桥梁,将资金活水引入最需要的土壤。政策覆盖12类群体,除国家规定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十类对象外,歙县因地制宜,特别将退捕渔民和新市民纳入扶持范围。个人创业者最高可获50万元贷款,小微企业可达400万元,财政贴息高达50%,贷款期限最长3年。
数据的背后是政策温度的精准传导。三年来,自主创业农民始终是主力军,累计1123人获贷2.43亿元,2024年贷款额逆势回升至7465万元。返乡创业人员在2023年迎来爆发,296人获贷6067万元。小微企业扶持力度显著加大,从2022年“零的突破”到2024年20家企业获贷6539万元。
政策落地更在细微处见真章。“以前听说贷款要跑断腿,没想到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成了。”茶农王大姐通过“皖事通”平台申请,20万元贷款7天到账。指尖上的服务覆盖六成申请人,较2023年增长1.5倍。歙县人社局大刀阔斧精简流程,申请材料从8项减至2项,放款周期从15天压缩至7天。
小贷款撬动大民生
在安徽长命摩擦材料科技公司的车间里,热压机器人正精准作业。“400万元贷款帮我们跨进智能制造时代。”总经理张琼介绍。这笔资金助力企业取得20余项专利,通过国际认证,151个岗位在此扎根。
同样的裂变发生在全县多个角落。黄山运佳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获贷400万元后,不仅自主开发技术获得39项专利,更成为吸纳就业的“大户”——90余名残疾人士靠工作实现人生价值,与全厂345名员工一道劳有所得。“就业帮扶示范基地”的牌匾在车间墙上熠熠生辉。
一组数据勾勒出就业密码的生成路径:三年间,创业担保贷款带动就业人数从3500人攀升至4500人。每1万元贷款注入,就能为1.2个人打开就业之门;每个创业项目平均带动就业人数从5.34人跃升至8.11人。1.2万个就业岗位背后,是2000多个创业梦想的绽放。
产业版图悄然重塑
贷款资金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重塑着歙县的产业肌理。
在茶农的电商直播间,1.55亿元批发零售贷款激活了乡村振兴一池春水;在非遗传承人的文创工坊,1725万元“文化活水”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制造业获得9650万元支持,为产业链注入强心剂。安徽美凯澳新材料公司在退役军人胡少鹏带领下,凭借贷款支持跃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0余名员工中退役军人占比高达58%。
行业贷款数据显示,批发零售业以580人获贷1.55亿元居首,制造业325人获贷9650万元紧随其后。文化创意虽体量较小,55人获贷1725万元,却在传承地方文化中创造着独特价值。
歙县的创业担保贷款已超越单纯金融工具的范畴。它像一条坚韧的纽带,一头系着退役军人的桃园、返乡青年的茶厂、残疾员工的车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灯火;它更似一把钥匙,既打开普通人的就业之门,也开启了县城经济的活力之窗。
从吴泽丕桃园里的丰收喜悦,到运佳公司车间的自信笑容,再到1.2万就业岗位背后的民生重量——5.8亿元贷款承载的,正是一座皖南县城用政策温度焐热民生的坚实答卷。当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创业沃土,就业的密码,已然写满青山绿水间。
(余钰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