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5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相关直属机构:
《2025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已经县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5年7月10日
2025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质升级暨基层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质升级的实施意见》(皖卫发〔2024〕4号)精神,实现2025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基本达到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2026年县域内就诊率达85%,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62%,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达80%;2027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占比达65%,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达85%,重点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0%以上,县域内医保基金支出比例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逐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逐步提高,住院率稳中有降的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牵头医院综合能力
1.提升专科建设水平。县人民医院加快肿瘤防治临床服务中心、创建创伤中心建设,提升临床服务和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水平。推进建设省级区域(心血管病)医疗中心,依托王村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中心项目建设精神康复病区。针对县域内主要外转病种和急诊急救,建强做优3—5个临床重点专科。
2.深化对外共建合作。县人民医院持续深化与浙大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紧密合作,在重点专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培育、三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推进与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合作共建,促进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共同提升。加强与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在精神康复领域的合作。
3.加强医院运营管理。县人民医院完善绩效管理,加快推进院长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对业务收入、门急诊人次数等重点运营指标的监测和管理,在全面达标的基础上持续向好发展。
4.强化牵头统筹能力。牵头医院进一步完善医共体组织架构、职能部门和内部决策机制。加强医学检验等资源共享中心和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健全帮扶机制,推深做实主治医师下沉乡镇卫生院派驻服务,整合现有资源,夯实人财物一体化管理,推进乡镇卫生院院长绩效工资由牵头医院根据考核情况确定发放。
(二)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
1.强化县中医医院医联体牵头作用。加强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发挥“新安名医馆”“国医堂”夜间理疗门诊品牌效应。深化与省中医院、省针灸医院专科联盟、紧密型医共体合作,引进专家名医工作室。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加强绩效监测管理,提升医院内涵建设和运营效率,提升中医类诊疗量占比等重点指标。以智慧中药房、“两专科一中心”带动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加快推进“歙县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心项目”建设,牵头组织好“新安养生局”等品牌活动。
2.培育基层中医专科品牌。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制宜开设不少于5个中医特色专科。支持乡镇卫生院突出中医特色。县级医疗机构通过专家名医下沉,基层名医通过跨乡镇帮扶等方式,在乡镇卫生院设置不少于5个中医专家名医工作室,服务群众并扩大品牌影响力。
3.提升全域中医药整体能力。县人民医院加强中医专科能力建设,中医床位占比不低于5%,相关临床科室配备中医师,并融入治疗组、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会诊和中西医协同的多学科诊疗。推进“霞坑+”和“王村+”两个基层中医药能力提升改革示范点建设。加强乡镇中医馆、村卫生室中医阁内涵建设,推动中医药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数量和占比、中药饮片使用等指标的监测和绩效评估。
(三)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整体能力
1.激发乡镇卫生院活力。实行乡镇卫生院分类考评管理,加强深渡、王村、杞梓里3个乡镇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开展基层门急诊就诊、住院、县域内就诊等指标监测分析。探索乡镇卫生院奖励性绩效改革,强化绩效和运营管理。结合王村片、璜田片改革质效,适时逐步推广,巩固扩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成果。
2.兜牢卫生室服务网底。因地制宜加强对村医的培训和帮扶,对成效显著的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奖励。优化村卫生室绩效考核细则,强化考勤管理,将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作为绩效考核重要内容,提高门诊就诊率、中医门诊占比等分值比重。对享受4.8万元保底收入的村卫生室一村一策核定工作数量和质量,将考核结果与兑现补助挂钩。
3.推深做实县域医防融合。推进基层疾控(保健)工作网格化管理,县疾控中心人员下沉医疗机构,发挥疾控监督员作用,帮扶配合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推进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建立医疗、公共卫生、基层卫生融合发展机制,实现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健康管理一体化。建立以慢性病发病率、规范化管理率、住院率为核心指标的考核管理机制,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防病中获益。
(四)进一步提升有序就医格局
1.建立健全会诊转诊机制。县人民医院建立会诊转诊服务中心,其他县级医院及王村、深渡、杞梓里中心卫生院分别建立会诊转诊服务分中心,完善功能设置和管理制度。建立会诊转诊管理办法,完善转诊、会诊机制。健全家庭医生首诊制度,跟踪转诊患者治疗过程,做好接续服务。
2.建立医师培训保障基金。统筹财政、医保和医疗机构自有资金,建立医师培训保障基金,主要用于县级医师进修学习、聘请县外专家来歙带教指导、省内外知名专家在公立医院设立工作室,及加强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等补助,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3.完善院前急救网络设置。在进一步加强现有院前急救网络建设管理基础上,根据“农村30分钟急救圈”建设要求,增设岔口、璜田2个院前急救站点,补齐配套设施,合理排班,接受市120急救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五)进一步提升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资金使用效能
1.实施医保基金总额打包。在实行医保基金区域点数法(DIP)总额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对县域医共体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进行总额打包支付。实行双目标管理,落实奖励机制,实行超支合理分担,对年度城乡居民医保基金包干结余部分,由牵头医院根据最终考核结果在牵头医院、其他县级医院、社会办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进行分配。
2.实行慢性病包干付费。县域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且已办理高血压、糖尿病等6个慢性病病种或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医疗证人群(不含办理过恶性肿瘤、白血病、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的人员)纳入慢性病种总额包干试点范围,试点人群试点年度内扣除生育住院费用后,其他符合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的所有医药费用,均纳入包干总额。
3.完善公卫资金打包机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人头总额预算管理,打包给牵头医院,牵头医院每季度会县级公共卫生机构监测评估并提出资金预拨方案,经县卫健委审核后,由卫健委通过财政一体化系统支付至实施单位,年终评估清算。牵头医院按省市文件要求预算“两病一体化”试点签约服务经费,每季度会县级公共卫生机构依据工分值及评估结果核算经费并拨付。
(六)提升县域居民健康水平
1.提高慢性病防控和服务能力。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两病”一体化管理项目试点工作为抓手,按照“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的要求,逐步拓展至心脑血管疾病、农村上消化道癌等重点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重大慢性病的干预和分类管理,推进慢病管理规范化、诊疗精准化、医防融合一体化、慢病随诊个性化水平。
2.强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严格落实发热门诊管理,完善医疗机构预检分诊制度,强化传染病首诊负责制,规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处置。推进传染病监测预警前置软件的部署与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疾病流行趋势,及早落实干预措施。
3.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管理。完善“云上妇幼”平台转诊、会诊功能,实现母婴安全救治线上开展;持续推进“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规范开展妇女“两癌”防治等工作,持续开展健康教育,深入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4.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以健康歙县建设为目标,以新时代爱国卫生工作为抓手,持续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科普活动,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实现爱国卫生从环境卫生治理单一纬度向全面健康管理综合体系转变,形成卫生健康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七)进一步提升服务康养产业能力
1.支持开发医疗康养产品。医疗机构结合歙县道地中药材资源,推进院内制剂、茶饮等康养和创意产品开发,加强与养老机构和社区等合作,将康养服务延伸到社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满足居家养老需求。
2.积极探索消费医疗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依法依规开展消费医疗和上门服务。支持医疗机构盘活闲置、富余资产发展康养、护理等业务。支持医疗机构创办企业开展相关的消费医疗和康养业务。支持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发挥个人专长参与康养民宿、酒店等的康养业务。
二、组织保障
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政策,在县级医疗机构重点专科建设、乡镇区域医疗次中心、院前急救中心建设运营、建立健全会诊转诊机制等方面结合县级财力予以安排。积极探索优化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收支节余管理办法。健全人才招引和交流机制。盘活用好县域编制资源,根据省市部署深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打造“县级统筹、乡镇所有、县管乡用、以乡带村”的县乡村三级医院“编共体”。优化考核方式,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根据服务能力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试点病种,扩大“日间病床”试点范围。积极落实适宜农村地区的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逐步提高服务性收入占比。健全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医疗费用增长率、医保报销比例、基层就诊率、县域内基金支出比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基金占比等的监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