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成效】歙县:启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双规划”编制 擘画名城保护新蓝图
近日,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启动《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及《歙县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方案》编制工作。此举标志着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迈入系统性、全域化保护传承新阶段,为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注入新动能。
聚焦全域保护传承 激活历史脉络新生
本次“双规划”编制工作以“系统梳理、价值凝炼、全域统筹”为核心理念,聚焦三大维度展开:一是全面梳理县域内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传统村落、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建立以“一总图”和“一总表”为核心的“价值-载体”遗存信息库;二是创新构建“历史城区—特色镇村—文化廊道”三位一体保护框架,串联徽州古城、新安江山水画廊等线性文化遗产;三是制定“保护优先、活化利用、民生改善”协同推进策略,探索历史空间功能织补、文化基因解码等创新路径。通过专项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初步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县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实现保护范围从单一古城向县域2122平方公里全域延伸。
构建风貌管控体系 彰显徽韵歙风华彩
规划立足城乡差异,构建差异化风貌管控体系。一是分区引导,结合不同片区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根据城乡功能差异、自然本底特征、历史文化特色等因素划分历史文化风貌区、都市风尚风貌区、生态郊野风貌区、田园乡村风貌区四类城乡特色风貌分区,提出差异化的保护措施。二是引导乡镇地区风貌提升,依托田园风光与地方营造技艺,强化村庄与山水环境的协调性,塑造自然舒展、聚落感强的地域风貌。三是塑造沿江空间特色,以新安江为主线,强化滨水界面景观品质,打造亲水空间,复现“水墨歙州”的诗意画卷,形成“内山为园、近山可游、远山成景”的立体景观体系。
打造“活态传承”样板 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
此次规划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转化,重点策划徽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创意产业园等项目,培育文博研学、数字文创等新业态,构建“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微改造 精提升”推进斗山、鲍家庄等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升级,植入文化展览、特色民宿等复合功能,让老街区焕发“年轻态”,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力争打造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示范区。
目前,规划编制单位已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预计年内形成初步成果。随着“双规划”的落地实施,歙县将构建起全要素、全周期、全社会的保护传承体系,让千年徽州文脉在新时代绽放异彩,为坚定文化自信贡献“歙县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