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春赏味丨一口问政山贡笋,便知歙县春滋味
大约八百年过去了,历史的指针转到了南宋年间,江南风物尤胜往昔。
有一群徽州人士,在杭州好好地做着生意,突然想起家乡好吃的春笋来了,怎么办呢?便不管不顾地跑回家去了。
“莼鲈之思”的歙县问政山贡笋版:“春笋之思”便在这春江水暖间迸发开来了……
1
问政山笋产于歙县城东问政山
此笋在历史上有
“问政山笋甲天下”之说
素来被作为面圣贡品
《安徽通志》记载
笋出徽州六邑,以问政山者味尤佳
2
其笋肉白皙,质地脆嫩
手指掐捏即能溢水
一支新出土的大笋,如失手堕地
即刻粉碎,汁水飞溅
煮于锅中,清香四溢
食于口中,鲜美无渣
“问政”这个名字,特别有儒家的调性,像孔子他老人家,一辈子不是期待着“被问政”,就是忙活着“被问政”。而关于问政山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唐有荆南掌书记于方外这者,弃官从太白山道士学养气之术,时其从弟德晦刺歙州,方外访之,德晦为筑室于此,号问政山房。邑人聂师道少事方外,后入吴为国师,号问政先生,有兴道院,事见碑志。而另一种说法是:唐千方外弃妻学道,周游名山,访其从弟德晦于此。时德晦刺歙,为筑室山上,号”问政山房”。邑人聂师道少事之,后为杨吴国师,因号”问政先生”。问政山脚下是著名的紫阳书院,以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宗旨。再往下,是历史悠久的歙县中学。校园内有着始创于南宋的明伦堂,校门口则是气势恢宏的“三元坊”,因正面额枋上刻有“状元”“会元”“解元”而得名。它不仅是古徽州科举文化发达的见证,更是莘莘学子自我激励的标杆。
山也决定了一个地方在饮食上的厚度。问政山是人文之山,也是风物之山。竹是最有东方情调的植物之一。登上问政山,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竹子漫山遍野;走进竹林,一棵棵竹子亭亭玉立,青翠沾衣,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油然而生。
据徽州府《歙县志》记载:“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落地即碎”,问政山的笋肉质白,质地脆,嫩微甜,实为笋中极品。由问政山笋,派生出两道名菜。
一是“两香问政山笋”
竹笋虽好,但不宜寡吃,须加上香肠、香菇等增香,以弥补不足,此即“两香问政山笋”。做法是将笋加火腿骨、鲜猪肉骨焖烧,中途加进香肠、香菇。成熟后去骨装盘,呈现出红(香肠)、褐(香菇)、奶黄(问政山笋)三种颜色。既是黄山春季时令菜,更成为在外地经商的徽州人的念想。但此菜对火功要求特别高。笋子放得时间长了,味道就不对了。为此,一钵山笋,沿江而下,日夜兼程,送来美味,大有“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做派。
另一名菜则是“刀板香”
其由来与声名显赫的明代兵部尚书胡宗宪有关。相传胡宗宪返绩溪龙川时,路过歙县问政山拜访恩师。为款待爱徒,师母将家中腌猪肉平铺在山笋上面,放置于刀板蒸熟切片上桌,胡宗宪吃后胃口大开,命名此菜为“刀板香”,一直沿用至今。刀板香算是融“三香”于一体了。第一香猪肉,位于上层,可谓“天时”;第二香樟木板,位于下层,可谓“地利”;第三香笋香,位于中层,可谓“人和”。这道菜上来,天时地利人和都有了,深得中华饮食文化之神韵。
“四季更替,适时而食”
歙县更多春日美味
等您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