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学——徽商精神
胡适曾把徽商比喻成"徽骆驼",徽商精神还不仅仅是"骆驼精神","徽商精神"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徽州经济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徽商始终是一个凝重的话题。徽商数百年的经营活动,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我们认为:有形的物质财富固然宝贵,但无形的精神财富更应得到今人的珍视,而徽商精神就是其中将会让我们世代受益无穷的财富之源,其内涵十分丰富。
徽州商人自小接受教育,相比于其他商帮要优秀得多,因此能够在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界权衡利弊,击败竞争对手。明正德、嘉靖间歙县商人程澧出吴会、尽松江、走淮扬、抵幽蓟,"万货之情可得而观",他虽"坐而策之",四十年后却"加故业数倍"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所以《江南通志》说徽州商人"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
出于谋生的需要,徽州人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异地的陌生、商路的艰险,无不从肉体到精神残酷地折磨着他们。但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著称的徽州人,都能肩负父兄、家族生存发展的重负,义无反顾地"离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近者岁一视其家,远者不能以三四岁计"。许多人"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扰未厌焉。"歙县商人许荆南在荆州贸易,生意亏本自感无脸回家;其子许尚质继承父业,"浮游四方,取什百之利",前后在四川活动二十年,虽家资百万,也"不竞芬华"。正是他们这种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百折不回的勇气和经历,为徽州人树起了不朽的"徽骆驼"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