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满田鱼灯
始于清光绪初年,兴鱼会嬉灯以剋火灾。鱼灯竹扎纸糊,彩绘鱼鳞,额写“王”字,大的长约7米,高3米,三节,内点烛100多支,鱼嘴有喷火装置,每灯需20多人抬游。小的一米以下,点烛数支。村有五(祠)鱼会,每会扎一大号鱼灯,总祠雍睦堂又扎一龙头鱼身灯,谓鲤鱼化龙灯,十分别致。杂灯虽小却精巧,有十二月花篮灯,五谷灯,瓜菜果灯,狮、猴、猪、牛、羊、兔动物灯,皆五彩斑斓,活灵活现,尤其是狮灯、猴灯,可以拉线舞动。
入夜,大鱼灯搭架点烛、封门。锣鼓声中,按总祠、支堂尊卑次序列队,前面旗幡幢幢,大开锣清道。接着是一盏竖着的薄刀形灯,及两只人扮的狮子边走边舞。后面是鲤鱼化龙灯领头的大鱼灯队,少女花篮灯、少男狮灯、猴灯、儿童杂灯。队伍中还杂有十多根大杉树火把熊熊燃着,很有气势。大鱼灯随抬灯人步履摇头摆尾,口中不时喷发流星,游到各户门前,各户皆放爆竹迎送,年长者、新婚之家可从鱼灯内换得寿烛、子烛。至村中坦场,各花灯、杂灯围成一圈,大鱼灯会合在坦上奔跑,谓“滩花得子”。最后游出村口,拜神庙,返回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