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歙县城镇居民收入再上台阶 两大瓶颈需待解决

发布时间:2023-04-04 17:29 信息来源:国家统计局歙县调查队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2022年度,歙县县委县政府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总体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推动经济全面恢复、持续增长、质效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歙县调查队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歙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90元,同比增长4.8%。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特点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位次前移。2022年歙县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值首次突破四万元大关,达到40090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710元(全市为4380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043元(全省为45133元),绝对值在三区四县中排第5位,排名较去年持平。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8%,高于全市增速0.2个百分点(全市为4.6%),低于全省增速0.1个百分点(全省为4.9%),增速在三区四县中排第3位,排名较去年同期上升4位,提升明显。 

(二)四大项收入全面增长。从收入结构看,2022年工资性收入23460元,同比增长4.5%;2022年经营净收入4972元,同比增长2.1%;2022年财产净收入2624元,同比增长7.5%;2022年转移净收入9034元,同比增长6.1%,四项收入增速较为均衡,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二、城镇居民收入结构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发挥主导作用。歙县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3460元,同比增长4.5%,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8.5%,占比最大。2022年歙县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加快“三公里”就业圈和“邻工集市”平台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依法保障劳动者权益,新增城镇就业5400余人;启动“创业满天星”计划,以创业服务云平台为载体,为全县650余名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政策解读、资金补贴等各类贴心服务13项;创新实施“无还本续贷”、担保贷款提额度、贷款申请“降门槛”、审核推荐“不见面”等优质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5亿元,财政贴息310余万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由原来的1180元/月提高到1340/月,进一步推动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二)经营净收入小幅增长。歙县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4972元,同比增长2.1%,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2.4%。2022年歙县紧紧围绕“经济要稳住”,纵深推进“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政府服务效能显著提升,新增市场主体3794家,新签制造业项目54个,总投资34.8亿元,新开工(含技改)96个、新投产80个;深化“锻长补短”做活旅游产业,加快推进文旅产业建设,丰富旅游项目,常态化开办“非遗夜市”,旅游接待量8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6亿元。

(三)财政净收入增速持续领先。歙县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2624元,同比增长7.5%,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5%,财产净收入增速位居四大项收入第一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歙县分行数据反馈,2022年歙县住户存款利息收入74339.96万元,同比增长13.1%。随着歙县城镇居民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城镇居民存款稳步增长,歙县城镇居民的财产净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 

(四)转移净收入增速保持稳定。歙县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9034元,同比增长6.1%,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2.5%,一是随着社保措施不断完善,民生保障落实,享受职工、城乡养老保险的人数逐渐增多,养老金和企事业单位离退休金标准也连续上调,离退休人员养老金逐年上涨。二是加大对困难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逐年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体救助供养标准并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对困难家庭发放临时价格补贴和疫情临时救助,2022年共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06亿元,惠及2.2万特殊人群,切实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工资性收入缺乏持续快速增长动力。一方面,近几年歙县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动力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增资,如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绩效和津补贴待遇等,政策增收后劲不足,难以支撑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就业目标与招工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歙县务工人员多集中在餐饮、建筑、制造等传统行业,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占比较少,且当前国内经济恢复基础还不牢固,一些企业经营效益依旧不容乐观,难以保障员工工资稳定增长。

(二)消费动力不足,消费信心待提振。调查数据显示,歙县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为58.3%,较去年低0.3个百分点,较2019年低2.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降低,表明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消费信心不足。

四、增收建议 

(一)多措并举,稳定就业。一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广度、深度,开展符合当下市场需求的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竞争力。二是做好企业招聘与劳动力再就业之间的“纽带”,搭建就业帮扶平台,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精准配对适合人员,优化劳动力配置。三是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居民自主创业获得收入,促就业创增收,缓解就业压力。

(二)多点发力挖掘消费潜力。一是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加大旅游、住宿、餐饮等行业优惠力度,让利于民,激发居民内生动力。二是继续完善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营造安全消费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保障消费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