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结构升级优化 发展瓶颈仍需突破——2022年歙县农村居民增收情况简析
2022年歙县上下凝心聚力,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经济的稳步复苏,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2022年歙县城乡居民收支和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歙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差距持续缩小,收支增速位次前移。
一、农村居民收支总体特征
(一)居民收支增速位次前移。2022年歙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绝对值21532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80元(全市为2171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57元(全省为19575元),绝对值在三区四县中排第5位。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7.1%,高于全市增速0.1个百分点(全市为7%),高于全省增速0.6个百分点(全省为6.5%),增速在三区四县中排第3位。
(二)四大项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32元,同比增长7.1%。其中:2022年工资性收入8187.9元,同比增长7.1%;2022年经营净收入6847.7元,同比增长7.1%;2022年财产净收入254.5元,同比增长13.2%;2022年转移净收入6241.8元,同比增长6.7%。
(三)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持续缩小。歙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去年同期的1.90下降为1.86,歙县城乡常住居民收入比较全省平均水平低0.45,较全市平均水平低0.16。歙县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23370元,同比增长4.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16758元,同比增长8.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值为1.39,比上年缩小0.08。
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情况
(一)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2022年歙县工资性收入8187.9元,在四项收入中占比38%,占比最大。同比增长7.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3%,对农民增收贡献最大,居四大项收入之首。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3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因素。歙县城乡劳动力近20万,县内务工6万余人,县经济开发区务工1.5万人。歙县持续以“生临企境”“创业集市”“直播带岗”“送工到岗”四大特色活动为抓手,开展春风行动,把就业创业民生大事落到实处,全县县内务工劳动力人数增加有效拉动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二)经营性收入实现稳步增长。2022年歙县经营性收入6847.7元,同比增长7.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农业自营供给基础持续稳固。粮食播种面积20.73万亩,较上年增加0.33万亩,产量7.4万吨,连续5年保持在7万吨以上。玉米扩种成效明显。玉米面积9.8万亩,比上年增加2.6万亩,为十年以来最高的年份。生猪生产稳定发展。2022年底歙县能繁母猪存栏量较上年增长2.9%。全年猪肉产量较上年增长3.4%。主要农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园林水果产量增长1.1%,茶叶产量增长3.3%,山核桃产量增长10.2%。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成效显著。2020年以来,在疫情反复三年的背景下歙县休闲农业旅游年接待人次依然稳定在800万人次以上,年营业收入稳定在66亿元以上。
(三)财产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歙县2022年财产性收入254.5元,同比增长13.2%,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歙县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体是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收入。2022年,歙县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的“三变”改革已100%完成。歙县通过“新型经营主体+三变”“合作社+三变”的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拓宽人民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农村居民投资理财渠道拓宽,利息收入增加,促进财产性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四)转移性收入增速有所放缓。歙县2022年转移性收入6241.8元,同比增长6.7%,同比增速下降0.4个百分点,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8%。歙县主要外出地点为江浙沪一带,由于疫情、生活成本增加等因素,2022年大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间缩短,寄带回和赡养金额呈下降趋势,加上本地薪酬增加,就业机会增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回流,寄带回收入占比减少,致转移性收入增速放缓。
三、需要关注的方面
(一)农村工资性收入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根据七人普数据,歙县常住人口36.3万人,其中老龄人口10万,占比27.5%。歙县劳动力数量质量降低趋势明显,影响工资性收入增长。当前国际环境依然错综复杂,受疫情影响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一些企业经营效益不稳定,导致企业员工薪资水平降低。2022年受疫情影响,部分建筑工地或纺织企业农民工务工机会明显减少,选择在家待业或者临时就近务工人数增加,临时回家的人,有的人在家附近务工的人选择了打零工,造成半劳动力增多。
(二)农村经营性收入增长有限制。山区田地种植环境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田地分散不集中的状态阻碍农用无人机大规模应用。全县主导产业茶叶、枇杷、菊花等,受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因素影响较大,产量不高。受制于交通、资源及村带头人发展思维等因素影响,发展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制约了产值提升。
(三)农村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不足。歙县作为旅游城市,旅游市场复苏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疫情放开后,文旅行业市场营业收入依然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2022年农村居民收入同比增长7.1%,但与2020年(疫情前)的增速7.8%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歙县各地村集体经济主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销售农产品增加村集体收入,各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普遍发展模式单一,构成以财产租赁为主,自主经营入股分红较少,存在缺少专业人才,无市场竞争力等难题。
(四)农村转移收入持续增长压力增大。歙县农村劳动力农忙时节回农村干农活,农闲时就外出务工赚钱,工作收入很不稳定。农活茶叶和枇杷采摘结束,部分农民工继续选择外出就业,很多在家务农的农户选择7月份-9月份外出外省做月饼。部分建筑工地农民工找工作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熟人、老乡介绍工作,存在不能及时返岗的情况。零工经济无法获得持续性收入,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特别是从事的一些低技能的零工难以助力收入持续增长。
四、期盼建议
(一)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不断增加本土企业知名度,从而加快企业自身做大做强。结合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区域特色产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通一批产业链,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优化住房补贴等优惠政策,留住各类人才,吸引农村劳动力回流。
(二)扩宽本地就业渠道。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民工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将优秀乡土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优良品质的工匠人。完善各地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有效开发与利用好非遗文化项目,通过非遗项目拓宽农民工创业道路。
(三)推动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和文化、休闲、体育、养老等产业融合,推进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通道。推广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优秀工作经验,发展壮大一批集体经济产业链,提高一批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村集体收入自主经营入股分红收益,带动农民增收。